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157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9)聖多瑪斯(四)

列印 列印

理論分面,多瑪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證明,他後來的兩部鉅著「哲學大全」和「神學大全」,一開始都提到,上帝需要證明。信徒當然不需要,可是對於不相信上帝的人,就必須提出一些論證。湯瑪斯提出的五路論證,前面三個是亞里斯多德的系統,第四路是柏拉圖的思想,第五路是羅馬民間信仰的一些思想。湯瑪斯並沒有利用基督宗教、回教和猶太教的經典,倒是引介了教外哲學家和思想家如何藉著天生的理性找到上帝,所以比較能取信於不信上帝的人。

第156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8)聖多瑪斯(三)

列印 列印

下學而上達是知識的層次,屬主知主義,存在則是從高層往下,屬於形上學本體論。多瑪斯在他的哲學系統裡,用理性主義的方式,強調我們能夠仰觀天象、俯察地理,透過感官了解個別事物,將之歸類與抽象,到達更高層次的理念。而理念到了最後是上帝,上帝是我們知識工作最後得到的結論。可是在存在的層次看,上帝可不是最後,而是最先,因為上帝最先存在,人類與世界是從上帝得出來的。在多瑪斯整個的哲學結構裡,就分成知識的徑路和存在的徑路。

第151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3)士林哲學三大流派(二)

列印 列印

主情主義就是傳統上所謂的「神秘主義」,注重內心感受,內心感受不易講出來,因此屬於神秘領域。在哲學上把神秘經驗變成體系而又能躬身力行的,是德國的神秘主義系統,共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:艾克哈、陶樂和蘇瑟。
艾克哈的學說重心,認為人的內心裡,都有個靈魂的火花或靈魂的堡壘,只要好好地發展,就會如聖經所言,把信徒的愛與上帝的愛相連,進而刺激個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同時也把愛分施出去,普愛眾生。
陶樂勸人安於宗教生活,他的著作中大部分勸人過具體的生活,在這樣的生活中,上帝是最標準的朋友,人神之間親密交往,乃人生智慧的高峰。他主張,人應該脫離榮華富貴,不受引誘,內心才會找到自己。
蘇瑟是艾克哈的學生,走進更神秘的境界裡,他提出,人類相互之間的關係,不單只是朋友,應該像兄弟姊妹,兄弟姊妹必須以愛表現,愛的行動是付出的行動,是犧牲奉獻的精神,以自己的痛苦換取別人的幸福。他強調,愛人是通往神的唯一一條道路,這也是蘇瑟對西方人性生活最主要的貢獻。

第155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7)聖多瑪斯(二)

列印 列印

聖多瑪斯的哲學體系形式上繼承了亞里斯多德的學說,方法上也是繼承了亞里斯多德,但是內容上卻是希伯來人的人生信仰與阿拉伯的民族信仰,因此他在神學和哲學的發展上,他雖然劃分了信與知的界限,但從統一性和整體性來說,他指明人性的超越能力,完全發揮了希臘以來的西方專長,把人性視為萬物之靈,而這萬物之靈能夠利用自己天生的能力去知物、知人、知天。他推動士林哲學的全盛,重新以理智的辯證,指出人性的能力。所以在聖湯瑪斯的整體體系而言,要把人的理智推上最高峰,發展理智最大的能力。
在聖多瑪斯的體系架構裡,從知識學,到形上學,再到倫理學的道路,完全是亞里斯多德的形式,但是與形上學平行的,他混合地運用了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。柏拉圖注重的是人對真善美的訴求,亞里斯多德特別重視人在知識上的把握,聖多瑪斯把兩者聯合運用,結論出來的人性論綜合了希臘與希伯來兩者之長。他在能力和極限之中,一方面發展神學,一方面發展哲學。他的人性論富於創造氣息,又感覺自身的卑微,啟發出新的倫理學。

第150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2)士林哲學三大流派(一)

列印 列印

士林哲學全盛時期,分成三個流派:
(一)主知主義,以理性為根本,以知識為優先,發展亞里斯多德的知識論,從知識論入門,走上形上學的殿堂。
(二)主情主義,不從知識入門,走上形上學的體,而是主張放低知識,發展人類的心靈生命,心靈的生命不完全定位在知性裡,而是定位在德行上,心靈的豐饒勝過靈敏的頭腦。這種思想與教父時代的奧斯定很有關係,奧斯定很講究心靈的生命。
(三)主意主義,偏向理論,與主知主義有點對立。主導一個人的究竟是理性還是意志?主意主義認為意志比較重要。

第154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6)聖多瑪斯(一)

列印 列印

本集講述中世紀最偉大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哲學家聖多瑪斯。他集合了希臘、希伯來、猶太和阿拉伯的思想,用傳統的所有學術成果,編成相當偉大的知識,他並非拾人牙慧,而是他自己有個更大的體系和看法。教父時代的聖奧斯定統一了信與知,士林哲學的聖多瑪斯則是把知與信劃分清楚,分出神學與哲學的界限。
聖多瑪斯去世後,教會封他為天使博士,一五六七年教宗庇護第五封他為教會導師,一八八零年教宗良十三尊他為學校與學生主保。綜觀他的生平,與聖奧斯定有很大出入。他一生平順,內心生活不知什麼是罪過,沒有很大的善惡之爭。他自幼受良好教育,有體系地研究哲學,在修道院受到很好的栽培,因此在多瑪斯的文字裡,只有理性和邏輯的結構。
聖多瑪斯的著作分成四大類,洋洋大觀:(一)註譯(二)辯論(三)大全(四)小品。

第149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1)大學與修會

列印 列印

大學裡如何分科分院?當時的知識分子往經典裡去尋找。不管研究什麼學問,最開始都是以人為主,討論人是什麼,這就是人文學院;接著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這形成了社會學院;上帝把世界託給亞當厄娃管理,必須探討人與物之間的關係,這就成了自然科學院。這三個學院成為當時大學研究內容中基本的「三」。至於人與上天之間的關係,由神學院討論;此外還有醫學院,研究人跟自己肉體之間的關係。日後世界上的綜合大學,必定包括以上五個學院。
修會的會士在修院好好做學問,他們對人生、聖經和哲學的理解都高人一等,所以最早成立的大學,都是修會的會士,在大學教書,尤其是當時兩個大修會「道明會」與「方濟會」的會士。在十三世紀,大學與修會兩者相輔相成,最有名的教授都是修會會士,這也說明了當時宗教與社會的融洽,哲學與神學雖然分成兩個學院,卻能合作無間。

第153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5)方濟會哲學

列印 列印

在巴黎大學哲學最興盛的時代,是由兩個修會的會士在支撐整個士林哲學全盛期的發展,其中道明會的哲學,尤其是聖多瑪斯的哲學,是為主流,這多少忽略了另一個方濟會,其實兩者當時擔負的角色很平等。
方濟會哲學中的思想家,成就不如湯瑪斯偉大,但是在十三世紀也算是一流的思想家,方濟會保留了柏拉圖和奧斯定的影響,比較接近神秘主義。代表人物有三:哈勒斯、魯佩拉、波那明杜拉。
哈勒斯的代表作亦是神學大全,討論了當時神學方面所有的問題,他的哲學是以聖奧斯定做主幹,從心靈的體驗出發,慢慢地推上理智的了解,他的形上學以柏拉圖的形上論、觀念論做基礎,一方面採取柏拉圖的辯證,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棄整個聖奧斯定學說的成果。
魯佩拉特別研究人類心靈的問題,著有論靈魂大全,內容大多採用猶太和亞拉伯哲學,加上對聖奧斯定哲學的註解。他的知識論追隨亞里斯多德的經驗,經驗抽象出來的成果,形成形上學。他真正處理的問題是:如何得到知識?他採取的仍是聖奧斯定的方法,是光照,是啟示。
波那明杜拉是魯佩拉的弟子,為方濟會中最偉大的思想家,與聖多瑪斯是同班同學,一起成名。他走聖奧斯定的路線,比較屬於神秘主義,他的思想與其他方濟會思想家的幾乎相同,都接受聖奧斯定內心哲學的方案,即接受上帝的光照、啟示,這是知識的大宗來源。

第148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0)士林哲學全盛期

列印 列印

十三世紀是士林哲學大放光明的時期,事實上,西方兩千五百年哲學思想發展,十三世紀是最光明的時代,也是哲學最興盛的一段時間,這是西方真正把人當成人來討論、把人的價值和尊嚴發揮到極點的時代。當時有兩大運動,一是社會上發展了大學,二是教會內部發展了修會。
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認為人人平等的基礎要放在倫理道德上,頭腦要用來分辨真假對錯,心靈是分辨是非善惡,每個人的頭腦不一樣,但是人的良知是一樣的。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並沒有好好發展下去,倒是柏拉圖的學說發展得很好。十字軍東征,促成了亞里斯多德學說復興,在士林哲學全盛期成為重要的基礎,後來士林哲學的大思想家聖多瑪斯就是走亞里斯多德的路線。
十三世紀,政治的和教會的勢力多多少少被知識份子所取代,知識份子看重知識,而不是欲與教會爭權,教會不再領導知識,連神學院的組成都是教授和學生,都是知識份子,而不完全是修士。西方的信與知的確是分離了。

第152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4)士林哲學三大流派(三)

列印 列印

主意主義注重人的認知能力與行為能力,兩者都關乎意志,都根源於人的欲望。主知主義注重理,認為每件事物都可用理性去理解;神秘主義重情,認為每件事物都該由心靈去直接感受;主意主義則認為人天生都有欲望,唯靠意志使人生有意義。主意主義提出來人的第三個功能,做為研究哲學、研究人的主要方法。
主意主義的代表有兩位:根特與東斯哥德。
根特與多瑪斯是同一時代的人,同樣著有神學大全和其他論文,特別著重討論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問題,尤其注重因果律的解析和批判。他認為,人的知識取得主要來自感官和理智,但是當感官不足的時候,上天還是要插手,上天的啟示也是人類知識的一條通路。知人、知物、知天,對根特而言,三知必須兼顧。
東斯哥德英年早逝,四十二歲去世,但是他著作等身,特別注重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問題。他是後期方濟會創始人,也是十三世紀士林哲學的大師,由於他討論問題精深,被教會封為精深博士。他的學說原則追隨奧斯定的內容,方法卻是追隨亞里斯多德。他的主要學說是要辨別清楚理性和信仰。奧斯定設法把兩者融為一爐,東斯歌德則分開來討論,在兩者之間形成鴻溝,因為他認為。內心的自覺才是一切真理的中樞,是行為的中心。他承認理性的獨立性,但指出其限制。理性不能使人有所行動,只能使人有所了解,真正使人能擇善避惡的,還是靠意志。

第147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39)安瑟倫與亞貝拉

列印 列印

本集進入士林哲學比較核心的一些問題。
共相之爭結束以後,出現了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安瑟倫(Anselmus),現在在西洋哲學史中,仍然提到本體論證,論明上帝存在的一種模式,就是安瑟倫提出來的。雖然後世思想家未必全盤同意他,但是在士林哲學的重要時期,安瑟倫自有重要的意義。
安瑟倫著作很多,主要希望把哲學和神學分開,而把知和信分開,正是士林哲學主要的特色,由安瑟倫首先提出。他與教父哲學最不同處在於,教父哲學致力於融通信和知。安瑟倫認為,不論人如何去思考,真理的本質不變,因此他設法用思想的法則去證明最終真理的存在,換句話說,即證明神的存在。安瑟倫在這裡發展了他的本體論證,主張神是最真實、最完美的存在。
安瑟倫最大的貢獻是倫理學,他講正義與謙虛,把理性與信仰融合在一起,善惡的標準不在於做了什麼,而在於如何去做,為何去做。
亞貝拉(Abelard)的哲學史最有名,設法以批判精神去改造並建立新的智識論,緩性實在論是他所發明,他認為所謂的共相、共名只是人的一種意見,他用神和人的理念來解釋先後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