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113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5)赫拉克利圖斯

列印 列印

赫拉克利圖斯(Heraclitus)的思想是睜開眼睛看,與伊利亞學派閉上眼睛想,很不一樣。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變化,他將萬物比喻成流水,一個人無法兩次伸腳探入同一流水中。在宇宙太初的問題上,他主張變動最多的是火,火可以燒毀物品,使成灰燼。
在赫拉克利圖斯的動態觀察裡,整個感官世界的所有東西,是非常眾多而無常的,雖然多、雜、擠,但不亂,「擠而不亂」是西方哲學很重要的理解模式。

第112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4)伊利亞學派

列印 列印

希臘第二代思想家在觀察宇宙和人生時,更進一步、更抽象,探問:是什麼東西使沒有變成有,即生;使有變成沒有,即滅。他們把生滅現象定義為動靜的觀察。
肉體天天在變,但主體不變,精神不變。自然天天在變,但變化的原理不變。伊利亞學派師徒三代色諾芬尼(Xenophanes)、帕米尼德斯(Parmenides)和齊諾(Zeno)主張,眼睛所見的、所有的變化,都是虛幻的,不真實的,他們很相似於佛教和畢德哥拉斯,覺得色相的世界都是空,而真實的是人的靈魂,靈魂是不動不變的。

第107集-中國哲學史分論(100)譚嗣同(二)

列印 列印

從嚴格的道德意義來說,人倫關係中的義務應該是對等的,這種對應不僅停留在一般的規範要求上,而且需要履行完成,中國人對權力的要求,也就是對義務的要求。人倫關係雖有血緣關係或親緣關係的無可逃避性,但亦不能阻止人倫關係的義務改變,換言之,當血緣關係和道德義務發生矛盾時,血緣關係必須讓位於道德義務,即所謂的大義滅親。
譚嗣同的政治思想以世界大同為最高境界,這是受到康有為及佛家思想影響,因此譚嗣同所認定的理想世界是,地球之治也,以有天下而無國也。如何達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呢?譚嗣同認為要謀求學、政、教統一:他主張以拼音文字統一世界之學;以三代井田制的理想統一世界之政;以佛教世界主義統一世界之教。

第111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3)畢達哥拉斯

列印 列印

人為什麼要存在?為什麼要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?為什麼有生老病死?為什麼要受苦受難?這些人生的問題,在當時有畢達哥拉斯團體探討,這是最早的西方宗教團體,與印度的思想很相近。基督宗教原本是入世的,後來的出家觀念,有許多是受到畢達哥拉斯團體的影響。畢達哥拉斯團體基本上是閉起眼睛修道,耳朵則是張開的。
畢達哥拉斯團體認為,人的元素至少有兩個,靈魂和肉體,他們篤信修行,主張輪迴。藉著出家的奉獻犧牲,立功德,帶到來生去,因為今生今世的名利權位帶不走,功行苦勞卻會生生世世跟隨。畢達哥拉斯團體有倫理道德的勸導,又有宗教教義的提醒,要人行善避惡。
另外他們從人生談宇宙,認為整個宇宙也有靈魂和物質,他們稱這種現象為「數」,即命運之數,數又分成兩部分,一是數本身的能力;一是數落實到具體世界的方式。畢達哥拉斯和歐幾里德在希臘是最早的幾何學家,幾何是衡量空間最好的方式,是自然科學的表現,不論算術或幾何,數都是人的理智可把握的,用這把尺去衡量宇宙和人生,就能夠認識並進而產生智慧。畢達哥拉斯基本上是運用對宇宙的了解做基礎,處理人生的問題,同時兼顧到宇宙和人生問題。

第106集-中中國哲學史分論(99)譚嗣同(一)

列印 列印

「人學」是譚嗣同社會政治的代表著作,也是維新變法的宣言書,在自序中,他寫道,希望能透過大無畏精神,獻身於改革志業。在人學界說中他提出,哲學原則上是定義的問題,要從人的概念、平等的概念等範圍去努力研究,以期將科學、哲學與宗教冶為一爐。

第110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2)最早的三大哲學家

列印 列印

柏拉圖的師承中,與他最近的是他的老師穌格拉底,蘇格拉底給他的教訓,尤其是臨終前對他講的那番話,相當刺激了柏拉圖的內心,他因此了解到,人之所以為人,是他不死不滅的靈魂,是有此岸和彼岸,不只是今生今世,今生今世所有的權位名利,並非最終目的,人生的最終目的在於維護這個人人平等的靈魂和精神生命。
在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以前,愛奧尼亞地方誕生了三大哲學家,分別是泰勒斯、亞納西曼德和亞納西曼內斯,他們首先把人的能力開展出來,主張人是一個主體,可以觀察並解讀整個自然世界,這三大哲學家把世界和人生當做智識的對象,他們用仰觀俯察的方式,觀察自然界。從他們的哲學思想發展出兩種結果:(一)佔有、宰制或利用,即自然科學,(二)欣賞、共存,即藝術。除了向外在世界探索之外,人也會向內在世界探索,這項探索又可發展出兩種路線:(一)希望擁有無窮無際的生命,注重天人關係,即宗教,(二)目睹自身和他人的苦難,發展出慈悲心,設法去幫助與扶持,即倫理道德。
泰勒斯留下三句重要的話,「宇宙的太初是水」、「地球浮在水面上」、「萬物都充滿了神明」。
亞納西曼德主張宇宙太初是無限的,他是西方最早的形上學家。
亞納西曼內斯認為生命是整個物質世界中最寶貴的,宇宙中最重要的是「呼吸」,是氣。

第105集-中國哲學史分論(98)康有為

列印 列印

維新運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康有為,他小時候學習經學史學,三十五歲前科舉考試屢屢失意,期間他也研究了西方新思潮和新學間。他一直關心國家政治,一八八八年上書光緒皇帝,強調國人必須自強。中日甲午戰爭之後,他又一再上書,主張變法,終於促成一八九八年的百日維新,也就是戊戌變法。
變法失敗之後,他流亡國外,當時他主張君主立憲,反對孫中山的革命。回國後,他逆勢而為,辦雜誌反對民主共和,宣揚孔教為國教。

第109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1)希臘哲學的來龍去脈(鄔昆如主講)

列印 列印

西元前八世紀,希臘半島人口增加,糧食漸漸不足,各個城邦紛紛設法,解決這個問題。他們想出來的方案大致可分為三個:(一)移民。以柯林斯城邦為例,他們派遣城裡精壯的男人移居到他處去,賺錢寄回來養家。(二)殖民。兇狠的斯巴達人,派兵攻打鄰近地方,再從當地運送物資回國進貢。(三)雅典富於智慧的長老們,不滿意前兩種做法,推出了自立自強方案,也就是把田地裡出產的農作物和從地中海捕得的漁獲,加工成商品,這是一本萬利的作法,雅典因此從農業社會走進工商業社會。工商業文化出現在當時,確實能解決問題,但最後畢竟走進了跟斯巴達一樣的奴隸殖民制度,少數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數人的痛苦上。
先知先覺的有志之士看到這樣的不公平,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方,如希臘後來出現的幾個先知型的大思想家蘇格拉底、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。
本講座以柏拉圖為中心,講希臘哲學的來龍去脈,來龍即師承,去脈即弟子。

第104集-中國哲學史分論(97)魏源、龔自珍、嚴復

列印 列印

魏源的哲學思想,重視經世精神,繼承了中國封建文化的優良傳統,這成為他思想上的條件,使他能正確地認識現實,他一方面是經文經學運動的先驅,另一方面他也在歷史的任務中,反映了時代的需求。
龔自珍一方面重視經世之物,突破乾嘉考據的藩籬,接受經文經學派公羊春秋的觀點,另一方面擷取佛教天台和宋明心學的傳統,把宇宙人生的動原歸結到心之本體,對於人之為人的主體能動性,大量地發掘並予發揚。
嚴復在著作中猛烈攻擊中國傳統文化,他的資源有些來自西方,更多的是來自於中國,甚至他也想嚐試中西融合的可能。在甲午戰後焦慮苦悶急於開創新局的情況中,嚴復用典雅暢達又夾譯夾註的翻譯法,引介了大量西方的書籍,宣揚他的思想。

第108集-西洋哲學史總論(鄔昆如主講)

列印 列印

埃及文化沒有抽象的文字,至今只留下了文物:地中海北邊的希臘有文字;地中海東岸的希伯來建立了高度文明,有聖殿、教堂,最重要是有經典留傳,經典屬於精神文化的遺產,是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。我們現在講西洋哲學史,正是以經典為依據,台思想家留下的白紙黑字的內涵。
西洋哲學的發展從法律層次,到道德層次,再到宗教層次,是很重要的趨勢。
在哲學上,都是以希臘為主,藉以蘇格拉底為主線,他的三代師徒,通常被看做是西洋文明的開創、始祖。
在接下來的各集中,將順著希臘(三百年)、羅馬(六百年)、希伯來(一千二百年)的時序,以哲學家為經,經典為緯,講述西洋哲學史。
希臘、羅馬、希伯來這三種文化聚合起來,就是耶穌基督宗教的發展。

第103集-中國哲學史分論(96)清朝末年(二)

列印 列印

清代的經濟力不足以推展工業現代化,工業化是現代化的主要內涵,但非常需要資本。整個的中國不缺原料,然而機器設備和資金當時都不足。
很多的文化質素和現代社會扞格不入,阻礙了整體進步。
西方對中國的挑戰,在形式上呈現的是軍事的、經濟的、政治的面向,實際上是西方價值對中國價值的挑戰,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挑戰,所以就文化層次而言,中國文化中的某些特質,影響了整個晚清運動的努力,終於導向失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