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201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3)馬色爾

列印 列印

存在主義發展到法國,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哲學家,第一位是馬色爾(Gabriel Marcel)。
馬色爾從八歲起寫戲劇和日記。從小他就覺得,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好,這是一個人的思想從此世走向彼岸、從感官世界走向觀念界一個最主要的關鍵。他從自己的體驗出發,認為人生主要的不是你「有」什麼,而是你「是」什麼,「有」的東西隨時可以失落,「是」什麼則是永生永世都如此。馬色爾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審視日常生活所得出來的感受,這,人與人之間要約定與許諾,之後要實踐,但命運常乖離,使人無法實踐。命運之後仍有希望,這是人間世的奧秘,他特別發展「希望哲學」,在希望的概念中指出,人在旅途中與上帝訂約,懷抱著希望,瀟灑走一回。上帝掌管所有命運,賜予所有希望,所有的事上帝都了解,祂是人唯一傾訴的對象,在這方面,他稱得上是有神的存在主義學者。 

第200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2)海德格

列印 列印

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是個最深的思想家,他的腦筋非常聰明,他的作品不但外國人,德國人也不易懂。他首先覺得,以前講的「存在」是個非常廣泛的概念,可以籠罩天地萬物,他講的則是手邊的、個別人的存在,這個具體的個人有生老病死、有笑有淚,除了理性之外,他把情感和所有具體的事物,都放入存在哲學之中。他利用胡塞爾的現象學,研究眼前的存在,用理論的方式探討個人存在的根本。他知道工業社會導引出的人性許多戴著虛假的面具,很多人透過衣著、打扮在誤導別人,掩蓋自己的秘密面,這麼做其實不是欺騙別人,而是欺騙自己。所以他主張一定要突顯人原始的本性,之後再來討論,人如何從存在中創造本質。每個具體的人都會不盡自己的責任,他分析基督宗教的原罪,原罪的意思是,人不承認自己有過錯,不但如此,還要把過錯往別人身上推,到了人類的第二代仍然相同。海德格的「責任哲學」強調,人要盡自己的責任,要承擔自己的責任,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要彼此了解、攜手合作、相輔相成。

第195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7)意識哲學

列印 列印

意識哲學站在心理立場看人的認識作用,去發現真理為何,真理與存有之間的關係,真理與為人之間的關係。人從生到死,幾乎都在思、言、行為這三個層次裡不斷循環,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即「真理」問題,如果我們所想和所言是一樣的,那是真;如果我們講的和想的不一樣,那是假。我們所行和所言一樣,言而有信,那是真;如果做的和講的不一樣,言而無信,那是假。
德國的胡塞爾(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)是多采多姿的學者,研究數學、心理學、哲學,對人的認識有相當大的突破。他的現象學發展歷程,相當複雜,從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零年,分三個階段:(一)描述的現象學(二)超越的現象學(三)構成現象學,每個階段幾乎都各自涵蓋十五年。他稱自己的現象學為本質哲學,不只是現象,而是用心理分析的方式,把客體分成很多對象,一一突破。他批評笛卡兒,在提出「我思故我在」時,錯誤地向外去尋找物質世界的存在,他則寧願留在心裡,以心靈的眼光看事物。他引用奧斯定的話說:「不要離開你的內心,在你的內心存在著真理。」

第199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1)亞斯培

列印 列印

齊克果在一八五五年過世後,他的作品不單是政府,教會也禁止出版,因為他的思想是反對制度的。到了二十世紀,德國一些思想家在圖書館找到他的日記和評論,發現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去思考,並解決當代的矛盾和荒謬。
存在主義是從德國開始發揚光大的,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亞斯培,他最先把哲學冠上存在的稱號,著作非常多。他的思想一開始先講明「存在」為何物,主張沒有一種存在是為了自己,存在和存在之間沒有隔膜,都是彼此交流。接下來講如何實現存在,他認為人與人、人與世界、人與上帝之間都有交往,世界上的大思想家都了解上天給他們的使命,聰明才智愈高,愈能了解別人的痛苦,責任愈重,目的都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。他跟隨齊克果的思想,強調人的宗教情操不能透過系統理論去闡明,只能用內心的力量。交往與超越這兩個概念,對亞斯培來說,同樣重要。

第194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6)柏格森

列印 列印

生命在追求成長時,費盡所有的力量,柏格森(Henri Bergson)稱之為「生命的衝力」,物質世界不能阻擋生命的成長,生命可以克服外在的環境,低層的植物如此,到了高層的動物,不但適應環境,更會選擇環境,如螞蟻搬家、候鳥遷移。人類不只選擇環境,進而改造環境,譬如冬寒中屋內裝暖氣、夏熱中屋內裝冷氣,人要自己作主,克服環境。
柏格森認為人的生命是綿延的,會傳宗接代,這是所有生物的能力和衝動,生命得以源源不絕地發展下去。這樣的思考有時用神話去描寫,如「列子」中的故事。
生命的衝力和綿延這兩個原理表達了,物質和生命是完全不同的,人有精神生命,可以開創文化,其中的科學文化,可以了解物質的世界;道德文化建立人與人相處的規矩;藝術文化替祖先和神明蓋墳墓和廟宇;宗教文化替自己來世的生命鋪路。人性是開放的系統,對世界、他人、美和上天開放。動物的關係只有一代,人卻有隔代關懷,人對祖先及後代有特殊情感,這是緣於人的精神開創出來的所有文化及最高的價值。

第198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0)存在主義

列印 列印

兩千年來,西洋哲學都非常注意理論鋪陳,非常理想性,這理想性的人生或宇宙,都在上帝的十全十美之下得到完美的生命,可是當人真正去體驗生活時,倒不是這麼回事。存在主義注重人的存在,觀察到諸多現實、不滿、荒謬和矛盾,這樣的思想潮流是在二十世紀,尤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出來的,德國和法國都有濃厚的興趣。不過這種思想還是得回溯到十九世紀前半的思想家齊克果,他認為哲學和宗教都不現實,太注重理想和體系,但人生並非系統,也不是理想,而是零零碎碎的組成。
齊克果從聖經亞伯拉罕的故事中得到安慰,走上信仰之路,做了很多事情,他主張,人生首要之務是在上帝面前體驗自己的存在,存在是個無可奈何的事,沒有人問你要不要來這個世界,你就來了,一切都是命定,但是如何接受這個存在,使之成為具有本質的存在,這倒是人的自由。齊克果為後來的存在主義發展了一個原則:「存在先於本質。」傳統的哲學都認為,本質先於存在,他則認為,存在是命定的,但是如何生活,卻靠自己的努力,所以本質是後加的,一個人要在宗教信仰中去完成自己的存在。

第193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5)生命哲學

列印 列印

人的身體是有生命的,跟一張桌子、一堆石頭不一樣,而這個整體的生命有一個統一的指揮。生命哲學以法國的柏格森做為代表,他用前人對生命的了解做為基礎,在上面去建構自己對生命的了解,他講的是形而上的生命哲學。只要人開始注意生命,就會知道生命如何超越物質、物質主義有那些不週延之處、科學主義有那些偏失。生命哲學很簡潔地說明了進化論有問題。
柏格森生命哲學的重點是,一方面把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成果拿出來,說明生物體和物質本質上的差別,這個差別解釋清楚之後,就可以說明進化論不可能。接著,柏格森再次觀察生命的世界,發現了兩個原理,一個叫「生命的衝力」,任何生命體都有生命衝力,即使一株草都用全力去爭取陽光和水份;一個叫「綿延」或「延續」,即傳宗接代

第197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9)懷德海

列印 列印

懷德海(A.Whitehead)在英美體系中是個相當偉大的思想家,他能從數學、自然科學的方法出發,經過歸納,到達形而上,他的形而上學不但是歸納法的結果,而且跟傳統有了重要的銜接。懷德海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修改康德的物理學,用自己的形上學修改康德的形上學,康德用一堆名詞和概念去概括天地中所有的存在,他的範疇裡沒有實體,他主張人只能認識現象不能認識本體,可是懷德海不同意。他認為,存在不是靜態的,而是動態的,它不斷地在完成它自己,它開始存在時並不完美,卻朝著完美去發展,這樣的哲學是相當偉大的想法,既符合物理動態的宇宙觀,也符合當代熱門的進化模式和早先上帝創造的宇宙論。在他心目中,這個世界是在變化中的,而這個變化是一步一步往上、往好、往完美發展,這種發展和進步在他哲學中到處充滿。
的代表作「歷程與實在」

第192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4)二十世紀的革新氣象

列印 列印

西洋二十世紀,在哲學上,一方面有了振興的機會,另一方面政治社會的發展卻給了否定的態度,因為二十世紀當中,人類歷史中發生兩次世界大戰,震撼並諷刺了基督宗教所提倡的「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忍耐」的觀念,也就是理念上講愛,實踐上卻講仇恨與屠殺。
二十世紀的哲學有種革新的氣象,不論是德國、法國和美國的哲學家都做了某些改革,突破十九世偏離的思想。十九世紀開展出來的是科學的、實證的、實用的、功利的文化,在這種文化裡,白種人可以利用膚色分別人的價值高低,對人的尊嚴和價值是奇恥大辱,可是到了二十世紀,從物質的層次提升到生命的層次,再往上到心理的層次、意識的層次和精神的層次。整全的人不單只注意肉體,還有精神,除了物質之外,精神和靈魂都得關注。二十世紀後期,是從生命、意識和精神三個層次去去探討哲學問題,哲學問題剛好是人的問題,把人當做哲學探討的對象,研究哲學是為了人。在探討到精神時,必然碰觸靈魂本質的問題,這就把人和天的關建構起,之後再探討人和人、人和物質之間的關係。

第196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8)精神哲學

列印 列印

二十世紀初期,不少思想家認為,該以歷史發展的眼光,看西洋文化的發展。在希臘的三百年裡,百家爭鳴,接著羅馬的六百年歷史中,卻沒有很特別的、一流的思想家出現,理由在於,羅馬帝國政治掛帥,不適合哲學思想發展。羅馬之後是基督宗教文明,至少綿延一千兩百年,這段漫長的時間,是太平盛世,除了十字軍東征之外,戰爭非常少,人與人、民族與民族之間,過得滿和平。再接下來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這三百年的期間,西洋幾個大革命登場,包括文藝復興、宗教改革、啟蒙運動、工業革命等都在這段期間開展,這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,卻也是思想動亂的時代。當代,黑格爾在一八三一年過世後,到兩千年,這一百三十年中也乏善可陳,其中發生兩次大戰,不過在思想層次上,還是值得肯定,因為人性開始覺醒,在自然科學、倫理道德、精神、藝術等領域,發展真善美聖。
西洋十九世紀相當沒落,自然科學長足進步,卻並未為人帶來很多幸福;二十世紀除了生命哲學、意識哲學之外,一些思想家好好地研讀了十三世紀有關精神和宗教的作品,開始檢討基督宗教時代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在那裡,並討論如何消除黑暗面。二十世紀,歐洲幾個大學成立中心,專門研究中世紀的思想,看看多瑪斯對哲學問題的見解,如何繼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,以整全的人性方式去討論哲學問題。這股研究中世作品的風潮延燒到美國,美國天主教辦了很多私立大學,程度很高,他們用心靈和腦筋一起研究中世哲學中的人文精神和宗教情操。
精神哲學首先提出的是中世基督教精神再次的復活,理念上如此,制度上也如此。

第191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83)新士林哲學

列印 列印

士林哲學是中世紀的顯學,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之後,慢慢式微,因為從文藝復興開始,人類覺得頭上不該有個上帝壓著,人本精神主張人是至高無上的,一切命運操在自己手裡,不是在上帝手裡。近代以來,學者反傳統以及反宗教情緒,造成對中世基督宗教許多誤解,因而也對其間發展的士林哲學有所貶斥。十九世紀,許多法國學者以及德國學者,重新閱讀中世哲學原典,始發現士林哲學並非如傳言的「神學之婢」,而是富有既深且博的哲學智慧,因而復興士林哲學的風氣在歐陸盛行,此即新士林哲學。十九世紀的新士林哲學有復古味道,卻不完全是復古,而是與當代一些思交談,互相了解與諒解之後所產生出來的新思想。新士林哲學強調在本體論上有個永恆存在,在知識上有真理的永恆存在,無論在本體論或知識論上,都認為人的腦筋和內心與自然世界有很多可交往之處,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,當然要好好地生存下去,用腦筋引導自己的生活,用未來的遠景激勵自己現在的行為。
新士林哲學在敬天方面發展出宗教哲學,讓人性可慢慢往神性發展,而主要的派系是承繼了十三世紀的聖多瑪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