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38集-禮儀憲章(四)禮儀的主管

列印 列印

教會中誰有責任掌管、決定禮儀?原則上是教宗,其次在法律權限內,主教也可擬定地方教會的施行原則,除此之外,任何其他的人士,包括神父,都不得擅自增減或改變禮儀的任何部分,唯其如此,教會禮儀的紀律才得以維持。
教會准許整頓與革新禮儀,但不是任意更動或調整,而是在教會真正的利益有所要求時,按照一脈相承的結構和精神,找到更好的做法,而不是一刀斬斷,完全創新。換句話說,革新禮儀必須跟傳統有所連結。

第26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三)早期基督徒時期

列印 列印

聖殿見證了首批門徒的信仰生活,但會堂比聖殿烙印下更多初期教會教友禮儀的形貌,因為,當時猶太人仍視會堂為禮儀中心。不過,基督徒的禮儀不拘於會堂,可以家庭中講道,行洗禮。
在禮儀歷史中,容易犯下兩個錯誤:(一)基督徒的禮儀規範逐漸僵化,忽略了愛和服務的基本法則,忘了禮儀是為了回應人的需要。(二)在禮儀慶祝中,失去了延續教會歷史和傳統的意識,或者太過於墨守成規,排斥任何新的改變。基督徒必須回至歷史中去尋找禮儀的根源,運用基本的關鍵,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,做本地化的調整。歸納來說,基督徒禮儀的創新,必須呈現出基督永恆的人性和祂的奧秘,而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用不同的言語、不同的儀節、不同的象徵,表達出來,在不同的世代和文化中,用適合的樣貌表達出來,好更清楚彰顯耶穌的面貌,這就是教會的降生奧蹟。

第31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八)二十世紀至梵二

列印 列印

二十世紀的禮儀運動中,教宗們也有卓越的貢獻,他們發表重要的文獻和通諭,以支持運動推展,在二戰期間更是如火如荼。
一九四七年到五六年,教會放寬了許多的禮儀規定,包括,在黃昏慶祝感恩禮、特利騰彌撒經書翻譯成中文、允許比較短的日課、恢復復活節的夜間慶典、允許比較短的聖體齋、核准在彌撒中使用方言唱聖歌、完全恢復聖週禮儀。
一九五一年起召開幾屆禮儀國際會議,首屆在亞細細召開,最重要的兩個成果是本地語言禮儀和日課革新。
一九五九年,禮儀改革已臻成熟,若望二十三世宣佈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。籌備組織下設十三個次級委員會,包羅廣泛的議題,一時俊彥匯聚一堂。與會人士提出禮儀革新的藍圖和綱要,經過多次會期和討論,一九六三年,教宗保祿六世頒佈禮儀憲章。

第27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四)四至七世紀

列印 列印

西元三百一十三年,君士坦丁大帝公佈米蘭詔書,教會充滿自由的氣氛,整個教會的禮儀狀況就不一樣了。那段時期,基督徒數量大增,不能再沿用家庭聚會的方式,大會堂於是派上用場。在大空間中舉行禮儀,許多儀節有了變化,雖然少了一些親和感,卻多了莊嚴、隆重,這與前三個世紀有很大的區別。我們說,第四到第六世紀是禮儀成形的黃金時代,這段時期非常富有創造性,引進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因素,俗世的器物和儀節帶入並聖化,語言由希臟文轉變成拉丁文。西元第七世紀,大額我略推動改革,尤其在音樂上大有建樹。

第32集-中華教會禮儀簡史(一)歷史的發展與現況

列印 列印

從十三世紀末年,方濟各會會士孟高維諾到中華開教至今,已有七百多年歷史。
歷史發展:天主教傳入中國有三個重要時期:(一)唐朝。由涅斯多略教派傳入的景教。(二)元朝。孟高維諾和其他方濟各會士傳入中土,後來中斷。(三)明末。由利瑪竇和其他耶穌會士傳入中土,至今未斷。
現況:(一)中文禮儀經典的翻譯作品(二)于斌樞機提倡的敬天祭祖禮儀。(三)台灣香港澳門大陸禮儀機構的合作。(四)教會本地化的情況。

第28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五)八至十六世紀/特利騰禮儀革新

列印 列印

這一段時期,所有的天主教會禮儀都改由羅馬主教掌管,中世紀的歐洲地方教會都必須採用羅馬禮規,完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聖秩結構。額我略革新跟梵二的禮儀改革相似,是宗教性革新,也是秩序的完成。但也有混亂牽強附會之處,譬如,由於言語不通,許多信仰情感無法表達,遂產生一些民間敬禮,如拜苦路等;洗禮與踰越節分開,且出現新的形式,成人洗禮減少,代之而起的是嬰兒洗禮等。
特利騰大公會議的禮儀革新,特別強調感恩禮是紀念基督親自臨在。這次改革,禮規主義色彩濃厚,但基本用心是想回到初期教會的禮規和儀節,可惜大傳統和小老百姓之間的體會和需求有落差,以致後來沒有徹底執行。

第33集-中華教會禮儀簡史(二)中華教會現況

列印 列印

本集介紹:(一)祭祖儀式。于斌樞機基於信仰本地化,提倡敬天祭祖,契合福音中感恩圖報,追本溯源的精神。(二)禮儀機構。各地華人的禮儀機構都可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,各自貢獻良多,也都互動良好,有些陸續展開合作。(三)台灣禮儀本地化的近況。(四)聖藝的發展。

第29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六)特利騰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

列印 列印

本集介紹十六到二十世紀的羅馬禮歷史。這幾個世紀不是同樣重要的,譬如,十七世紀的禮儀改變就非常小,而最重要的時期是一五六三到一六一四年之間,以及一九零三到一九六二年之間。
十六世紀馬丁路德離開天主教會,引發的一連串變革。馬丁路德在者作中質疑教友為何不能領聖血、質變的教理以及彌散祭獻特質的教理。他成立路德宗時,便廢除了私人彌撒和告解,並用大家都懂的地方語言舉行禮拜,強調教友的司祭職。為了對應馬丁路德和喀爾文所領導的基督新教改革,天主教會內部透過特利騰大公會議和創立改革的修會等,進行了大改革。

第34集-中華教會禮儀簡史(三)教會展望與禮儀之爭

列印 列印

教會的本地化指的是福音降生到本地文化中,同時將這文化引進到教會生活中。福音如何降生到本地文化中?這得靠每位天主子民都活出基督的樣貌來,讓人經驗到基督的愛、生活的光明和希望。當我們談到本地化時,必須先了解,禮儀慶典是我們和基督更深相遇的時刻,我們要從其中汲取力量和恩寵,好在世界界上做光做鹽。在禮儀中如何讓基督徒充電,成為發光體,就需要禮儀本地化。 
在台灣遇到的困境包括:(一)「我是基督徒」的意識不夠清楚強烈,難以活出來自上天的動力。(二)國家意識都很混亂,更難找到文化意識的認同點。(三)台灣推動禮儀本地化的人才不足。(四)禮儀學者需與各種人才合作。
本集節目最後,介紹中國的禮儀之爭。

第30集-基督徒的禮儀歷史(七)十六至二十世紀

列印 列印

本集談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的羅馬禮儀。此時的宗教文化充滿了歡樂的慶祝和盛裝的遊行,非常熱鬧;伴隨著燦爛的教堂建築和絢麗的管弦樂。當時的感官文化中,視覺和聽覺都有至高的重要性。在禮儀上這也是非常整齊劃一的時代,是禮儀和禮規嚴格一致的時期,所使用的彌撒經書和課經等,通通經過改革。

第35集-禮儀憲章(一)整頓禮儀與發揚禮儀

列印 列印

梵二大公會議影響當代既深且遠,與特利騰大公會議不論在精神上、信仰上、生活上都同樣產生很大的變革,會議結束後頒佈許多文件,其中最早公告的就是禮儀憲章,這個憲章包含七章、一百三十個條目,之所以最早完成與公告,是因為禮儀運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,已幾近成熟。這項憲章公佈,為教會的禮儀生活帶來非常大的改變,開展了全新的氣象。本集節目介紹禮儀憲章帶給我們的第一個訊息:整頓禮儀和發揚禮儀的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