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211集-理則學分論(1)邏輯的研究對象、意義、目的

列印 列印

思考的四個要素包括:主體(思考者)、作用(思考的活動)、對象、思想本身(思考的內容)。
思考的作用是屬於思考的主體;思考的本身則不然,是可以抽離於主體的。思考的作用有時間性,有開始與結束;思考的本身則不受時間限制。思考的作用關乎心理的事;思考的本身是關乎論理、理念的事。
理解事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:形式和質料。形式即是「該物之所以為該物」的理由、它的獨特性,可以區別此物與彼物的重要概念。質料則是組成該物的材質。

第210集-理則學總論(潘小慧主講)

列印 列印

邏輯是什麼?應該譯成什麼比較妥當?這是該好好思考的。凡是稍微知道邏輯是什麼樣一門學問的,都知道它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眾多的學問、道理的規則,所以是思想行為的一種方法。
理則學的目地與重要性是建立健全的論證,使人們能夠正確無誤地推理,並分辨他人推理是否正確無誤。在學術上,理則學具有高度純粹理論上的趣味,也具有實用上的價值,可發現別人的錯誤並避免自己犯錯。

第205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7)詮釋學

列印 列印

歐洲的詮釋學(Hermeneutics)注重語言,但不像分析哲學一般去解釋語言的文法或形式,而比較注重內容,特別關懷人生的內容、人的價值體系。在詮釋學的系統裡,肯定人能夠走「下學而上達」的道路,即從感官的、個別的事物裡所觀察得到的原理,可以應用到更高層次的存在。詮釋學基本上與存在主義及前面的現象學關係密切。

第209集-哲學概論總論(3)倫理學、價值學

列印 列印

在哲學中,藉由方法去追求,達到最高的目的,找到知識的原理、價值和最後結論,建立了人類智慧的系統,這時就要回到人世間,開始建構人世間的體系。因此就有了倫理學和價值學。
倫理學講的是如何處理關係,得先說明兩個名詞,一個是倫理,一個是道德。到底倫理和道德之間有何差異?倫理是關係,道德是原則。倫理學幫助人建構在每種關係中的原則。
所謂價值就是標準,人從小到大學習的都是價值,倫理學、形上學、知識論、哲學、物理學都是價值,價值的意義非常廣泛。哲學的目的在改善人的生命,幫助人達到人生的目標,追求人的幸福。既然人生中充滿了價值,什麼是最有價值的?這是價值學要探討的問題。

第204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6)德日進

列印 列印

在哲學的發展裡,存在主義算是一個怪胎,不是正常的發展,所以接續其後出來的潮流,主張無論如何還是要訴諸體系,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者認為,哲學家之間討論了一些問題,老是得不到解答,各說各有理,不如把研究哲學的方式歸納到科學裡,用科學體系解決哲學不能解決的問題。最先響應的是維也納大學,在二十世紀初期,維也納學派曾經顯赫一時。
另外有個學派認為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處理哲學,畢竟真實的世界裡包含神秘的層次,應由哲學處理。代表人物德日進(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)主張,創作和進化並不互相矛盾,進化的原則也是創造的,代表作有兩本:「人的現象」和「神的氛圍」。

第208集-哲學概論總論(2)知識論、形上學

列印 列印

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各執一端,經驗主義認為感官唯一,理性的判斷和思考皆來自於感官,把理性的價值放在感官經驗之下,無形中人的尊嚴受到了挫折。因此在講知識論的過程裡,要說明知識的意義是從這個觀點出發,在辨明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後,就要說明知識論的內涵。藉著感官經驗,得以對某些事物下判斷。五官彼此之間是獨立的,可是人卻有能力把來自不同源頭的資料,經過反省和思考,匯整成一個整體的感覺,這是一般動物沒有的。知識的目的是在幫助人追求知識的意義和價值,讓人生往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去發展。人成長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,而是要讓內在愈豐富愈好。知識論的目的在幫人追求真理,而這真理是絕對的。

第203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5)卡繆

列印 列印

存在主義真正成為顯學、成為十九二十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思想,主要是透過文學作品,其中,最主要的文學家是卡繆(Albert Camus)。他的作品最早是荒謬期,代表作為「異鄉人」。接著,他寫出「瘟疫」,在一九五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書中透露出他思想的核心,即一個人要善盡職責,不論後果如何,而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合作,才能抵抗共同的敵人。

第207集-哲學概論總論(1)邏輯學(黎建球主講)

列印 列印

一般講哲學,是根據西方歷史的發展而歸類,分為三史六論。三史即中國哲學史、西洋哲學史和印度哲學史。印度哲學後來產生佛學,佛學在西元六十五年左右傳入中國,在印度發源的佛學到隋唐以後,就蛻變為中國的佛學。我們如果只去了解西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,基本上沒有太多困難,若有能力,再去讀印度哲學史,則更理想。
六論包括:理則學、形上學、知識論、倫理學、宗教哲學、理性心理學(或稱哲學人類學)和價值學。
所謂哲學概論是整體性地介紹哲學的內容、哲學的意義、哲學的價值、哲學的目的,以及達到目的的方法。
方法論在西方哲學稱為邏輯學,孫中山在寫心理建設時,把這個名詞譯為理則哲。邏輯是一種方法,幫助我們研究、區別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,也就是在研究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時,所使用的方法與原則,好幫我們建構理論體系。方法是為了追求真知識,揭露知識內容的實在性,知識論是幫我們建構知識系統。

第203集-形上學分論(8):存有的內在性

列印 列印

存有包羅萬物、萬有。但它不是在萬物的外面、旁邊,而是在其內在。我們從之前的存有原始性已經知道,如果什麼不是存有,就不可能實現,屬於虛無。存有深刻地與它所包含的萬有結合。不管是在我們眼前能被我們感知的、存在歷史上的,或是精神上的、超越感官的,我們都能夠認知。我們活在形下、能夠感知的具體物質的世界,但形而下的感官認知無法滿足我們;因此我們透過形下的世界,進入形上的世界,來探究一些超越時空的原理、追求一些最後的、不變的原因。

第206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8)回顧與總結

列印 列印

人研究哲學不是為了哲學,而是為了人,為了人能夠認識宇宙和人生,為了人能在宇宙中頂天立地,認清人在宇宙中的地位,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價值和尊嚴。人在具體的生活中,保有權利,也有責任。討論知固然是哲學的入門,但哲學不僅是知,也是行,而且整個知是為了行,思言行是人生整個動態的表現。一個人如何頂天立地、成為君子,都是行的問題。整個西洋哲學史的演變,無論那個時代,還是把哲學侷限到知識論當中,專門研究真假對錯的邏輯法則,不顧宇宙和人生,那都是哲學末流的時刻,或者更可怕,只利用知識平面的架構,企圖不透過形上學的原理原則,直接導引出人生問題的答案。這種做法極易創造出只知利害關係,不明是非的社會。

第202集-西洋哲學史分論(94)沙特

列印 列印

法國另外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是沙特(Jean-Paul Sartre)。他從小對宗教沒有好印象,認為宗教是迷信,唯有苦命的人才會虔誠。他也對倫理反感,不顧制度,長大後喜歡上西蒙波娃,兩人同居,不願結婚。一九六四年獲諾貝爾文學獎,拒絕領獎。他的代表作「存有與空無」利用現象學的方法探討存有和虛無的問題,主張存有本身即空無,空無才是人內心真正的感受。他認為人之所以苦悶、荒謬,是為了要尋找自己的存在,可是人又不能不去實現自己的存在,因為人是自由的,人無法不走上毀滅。
沙特諷刺基督宗教說,如果一位父親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,怎能愛人?一九八零年他在巴黎去世,出殯時送別的隊伍很長,有人寫了標語,指出,沙特認為上帝死了,上帝不理他,現在上帝要沙特死,他真的死了。在西方,宗教畢竟還是人生追求存在和完成本質的重要途徑,沙特是個怪傑,他不走當時的正途,改走其他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