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76集-走味的曼波(三):點亮信仰的燈

列印 列印

郝柏瑋:
從這次賑災的輕驗中,我們看到很多專業人才,有機械、水電、…各式各樣的人才。如何活出自己有意義的生命才重要,而不是盲目地跟隨人云亦云的價值觀。

陳進誠:
媒體上慈濟救災的畫面很多,看不到救災神父、修女的鏡頭,為什麼?因為他們都在山上默默地做。因此,我也要求自己從信仰的角度看事情,把我這盞燈點亮,繼續勇敢地走下去。

張哲民:
抗議、憤怒、抱怨是最美、美誠實的禱告,比起花言巧語,甚至唱拉丁文葛利果的禱告都要真切。因為它不矯揉造作,而是真誠地面對人的有限、世界的有限而無所求。此時,人才能真正赤裸裸地去面對生命的本源。

黃盛祥:
每件事都有許多面向,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。因此,我們絕對有權利對自己認為不公義的事發出聲音,相對的,我們也要有度量接受別人對我們發出不同的聲音。

闕碧芬,台灣輔大織品服裝系老師。 黃盛祥,職能治療師。 陳進誠,工程技師。 張哲民,台灣輔大宗輔老師。 郝柏瑋,職能治療師。

第75集-走味的曼波(二):共生共存

列印 列印

郝柏瑋:
災民是否希望別人抱持「可憐我」的心態呢?每個人都有自尊,也都值得被尊重,所以要用同理心來看待他們。所謂「同理心」,就是站在他的情境,理解他現在的處境。

張哲民:
苦難不需要客觀的解釋,需要的是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意義,而那個意思是什麼?我們可以這樣說:當黎明的太陽升起時,黑暗其實並沒有消失,所以是要我們去正視黑暗,甚至接納、擁抱它。如果沒有真的去接納、擁抱黑暗,談黎明、談宗教的希望,都是假的。

闕碧芬:
媒體的報導,聽聽就好。客觀來說,每個災區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,而且事情的真相,沒有親臨現場,無法全面了解,批評也就會失之偏頗。

黃盛祥:
希望社會不要對立,有經驗的長者和有活力的年輕人能和諧共處,像齒輪一樣做最佳的磨合,好讓這個社會有更長遠與良性的發展。

闕碧芬,台灣輔大織品服裝系老師。 黃盛祥,職能治療師。 陳進誠,工程技師。 張哲民,台灣輔大宗輔老師。 郝柏瑋,職能治療師。

第70集-吸引年輕人(三):學習溝通與互動

列印 列印

嚴福慈:
如何善用科技,且又在科技所造成的障礙下,讓天主給予的人性能得到更滿全的互動,這是站在教會立場上很重要的一個區塊,否則當下一代年輕人成家後,怎麼回應夫妻關係親子互動呢?如果他們不曉得如何去擁抱,他們的心是被封鎖的,後來怎麼去享受家庭的溫馨,和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美好和溫暖?

謝蓉倩:
在整個青年活動中,最主要的關鍵人物是父母。我再三懇請教會,做父母的,的確需要再教育,不是參加彌撒就算了,父母之間怎樣相互溝通,就如同孩子如何相互溝通一樣重要。

王國銘:
輔導很重要,要和制度搭配,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,也要陪伴他們一段相當長的時間,了解他們,並根據他們喜歡的,也是教會需要的部分,建立一套靈修系統,甚至要一起學習,或改良制度以適合本堂,尤其讓他們覺得我做的事很有意義,這樣他們才會較認真、努力地去執行。

王國銘,台北市聖家堂微光樂團負責人。 張欽天,就讀於台灣東華大學研究所、台北市內湖堂傳協會理事。 孫建雄,台北市內湖堂青少年教理講授老師。 謝蓉倩,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節目企劃。 嚴福慈,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中學生聯會執行秘書。

第74集-走味的曼波(一):多點愛和包容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

曾有一首老歌「寶島曼波」,紀錄早年台灣人的美好生活點滴。但近年來,一次次風災、一場場水患和一場大地震,讓美麗的台灣寶島變了調、走了味,為什麼災難接二連三到來?災難究竟提醒了我們什麼?如何理解災難和痛苦的意義?如果與受苦難者同感同行?如何更真確地看待生命、調整生活步調?基督信仰能發揮什麼樣的效力?

黃盛祥:
災區的居民自己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也可以整理完畢,但我們至少可以讓他們不致於不停地、長時間地付出勞力後,卻只得到很小的成效。能夠實際幫助災區的人,是我最有心得的。

陳進誠:
我們的土地實在沒有辦法承受財團的濫墾濫伐。當時回到六龜,看見災民真是辛苦,這次我回去之後,才真正體會到災民的痛苦。而且回去時,一路上柔腸寸斷,但為何災民還是一心想要回去呢?

闕碧芬:
在合作的過程中,要有心理準備,因為每天的狀況不同,不是你能預期的,而且超乎想像,這時候,就要有很多的愛和包容。

闕碧芬,台灣輔大織品服裝系老師。 黃盛祥,職能治療師。 陳進誠,工程技師。 張哲民,台灣輔大宗輔老師。 郝柏瑋,職能治療師。

第69集-吸引年輕人(二):創造動力

列印 列印

嚴福慈:
我相信年輕人要好的東西,不是只要短暫的、膚淺的快樂。如何把好的東西放在他們的生命中,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塊。可能剛開始他們需要很多的關心、強有力的吸引、興奮感、凝聚力等,但之後輔導長期的陪伴,才是能切實幫助他們成長的動力。

王國銘:
教會就像個大家庭,神父、修女好比家中的父母。如果我們能將教會創造得如同「家」的情境,讓年輕人能常進堂,過教會生活,進而使他們了解自己的重要性,教會及家長都需要他們,並鼓勵他們平常多充實自己,多讀書。如此,將使教會和家長共創雙贏的局面。

謝蓉倩:
耶穌會有一年曾提出「更」這個字。如果教堂的神長或家長能讓孩子感受到:「因為有你們,所以教堂會更好。」相信會帶給他們無比的動力。

張欽天:
教會得知道年輕人要什麼,為他們過濾、挑選並預備好那些為他們有益的,這時才能真正張開雙手歡迎年輕人到來。

王國銘,台北市聖家堂微光樂團負責人。 張欽天,就讀於台灣東華大學研究所、台北市內湖堂傳協會理事。 孫建雄,台北市內湖堂青少年教理講授老師。 謝蓉倩,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節目企劃。 嚴福慈,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中學生聯會執行秘書。

第73集-司鐸甘苦(三):動力來自祈禱

列印 列印

林其鏘神父:
我要只靠自己,我自己是很有限的,若是沒有同工,那只是我個人的意願與成就感而已。

傅立吉神父:
要盡量讓每個困難成為一個機會,而不要使每個機會成為一個困難。只要盡量做我的一點點,然後依靠並相信天主,結果一定會比我要求的還多更多。

葉元良神父:
祈禱是個很好的治療時間,有時我們與人言語不合,或做事風格不對,就會產生距離,破壞了關係,那麼在默想時,可以為對方祈禱,這樣至少在心裡已向對方懺悔了。

黃清富神父:
祈禱生活是牧靈動力的來源。司鐸當得滿愉快的,有做不完的功課,雖然有苦、有累的時候,但很值得,內心紮實、不空虛。對於別人的期許,就是不教人失望。

林其鏘神父,方濟會士。 傅立吉神父,靈醫會士。 黃清富神父,教區神父。 葉元良神父,聖衣會士。

第68集-吸引年輕人(一):未來的主人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

教會的許多活動中,除了世界青年日、亞洲青年日、夏令營、朝聖團、陶成營等少數之外,其他的幾乎很少看到年輕人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?如何吸引年輕人踏入教會大門?如何讓教會迸放出更多的青春活力?

王國銘:
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與教會熱心的兄弟姊妹來往,一起成長,同甘共苦,寒暑假參加教會的活動。可是我們沒有這樣培養他們。例如:讀經、領經,很少看到年輕人,或是在大節日、大慶典的各式服務,我們很少有系統地培育他們,告訴他們:他們是將來的接班人,在無形中讓他們很清楚地知道,他們是教會未來的主人。

謝蓉倩:
最近看了一本書「在大街上遇見耶穌」,其中有句話觸動我心:「你去陪伴一個人,就要對他有興趣的事感興趣。」對年輕人也不例外。我擔任木柵復活堂執行秘書前後五年多的時間,和其他教堂一樣,年長者居多。於是我們決定要突破現況。我和神父商量,舉辦一些讓年輕人喜歡的活動。

張欽天:
現在的社會十分多元,吸引年輕人的東西太多,有位修女說,現今的電視、電腦都像是魔鬼,不但浪費我們的時間,對我們的生活也不見得有幫助。我覺得很對,電腦網路似乎將地球變小了,人們變得要短暫、快速的處理方式,因為這樣的改變,實際距離縮短了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拉長了。

孫建雄:
關鍵還是在於家長的態度,以前我們補習再晚、再累,早上還是被父母挖起來去教堂。這是一種習慣,去習慣了,對教堂自然就會產生歸屬感。

王國銘,台北市聖家堂微光樂團負責人。 張欽天,就讀於台灣東華大學研究所、台北市內湖堂傳協會理事。 孫建雄,台北市內湖堂青少年教理講授老師。 謝蓉倩,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節目企劃。 嚴福慈,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中學生聯會執行秘書。

第72集-司鐸甘苦(二):等待花開

列印 列印

黃清富神父:
我是個閒不下來的人,在工作中,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很充實,而且不是為我自己,而是為耶穌基督建立的王國。就好比在欣賞一件大工程的藝術品,我盡的只是棉薄之力,只能為基督的王國點綴一些。但把我的生命盡心盡力地投入,內心就感到相當平安與喜樂。

葉元良神父:
天主常會透過別人教導我們,但我們必須耐心等候,相信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。

傅立吉神父:
我的聖召就是要告訴人,靈醫會的工作是要因愛而做的。一件事情是因為愛、或因需要而做,會很不一樣。

林其鏘神父,方濟會士。 傅立吉神父,靈醫會士。 黃清富神父,教區神父。 葉元良神父,聖衣會士。

第67集-與窮人同行(三):敏於時代訊號

列印 列印

洪山川總主教:
教會要尋找自己的路,從事政府和財團做不來、不願意做的工作,如愛滋病、中輟生、戒毒、安寧病房、失智老人,等到有一天,他們對失智老人可以做了,大家又在搶了,那個時候,具先知角色的教會就應該要敏於時代訊號,開始轉移方向。

陳文良:
之前張春申神父提過,天主教的社會事業不是停留在社會工作而已,但我覺得從各種現象看起來,我們是停在社會工作,而且停在社會工作的專業上面,沒有把教會的精神與文化活出來。

李秀鳳:
常聽視障朋友告訴我:「我今天又遇到一個好人。」而協助者卻跟他說:「是我要感謝你,今天讓我有機會日行一善。」到底誰是窮人呢?當我們放下一切時,我們才成為窮人。如果在服務別人時,我們都能懷著謙卑的心,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會有更多的溫暖。

洪山川總主教,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、台北總教區總主教。 李秀鳳,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秘書長。 吳富柔修女,台灣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。 陳文良,台灣聯合勸募會副秘書長。

第71集-司鐸甘苦(一):神奇美妙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。

教宗說,司鐸是基督的一群朋友,每天都要向祂重新承諾這份友誼,當然,也都要為這承諾付出時間、憂慮和精力的代價。從教宗的談話,以及各方的期待,又面臨多元劇變世代的挑戰,司鐸身上所肩負的軛想必不輕。司鐸可以如何回應基督的邀約?如何回應自己的聖召而且樂此不疲?

葉元良神父:
應該要看時代的訊號而做抉擇。這是我對自己選擇的回應,我很高興自己目前是這個樣子,雖然跌跌撞撞,但仍然可以走下去。

林其鏘神父:
晉鐸那天,帶我聖召避靜的神父對我說,當時的三人,我最不可能當神父,而如今我是唯一成功的。如今想想,惟有天主能在不可能的人身上成就奇事。

傅立吉神父:
我晉鐸後很舉行的第一台彌撒是為我一位病人,而那人就是我的母親。我早上聖神父,下午就趕到醫院為我母親做彌撒。這些為我都是非常神奇美妙的經驗。

林其鏘神父,方濟會士。 傅立吉神父,靈醫會士。 黃清富神父,教區神父。 葉元良神父,聖衣會士。

第66集-與窮人同行(二):專業福傳

列印 列印

洪山川總主教:
教會有某一部分人做這個,另一部分人做那個,奧體的美妙就在這裡。每一個奧體、每一個肢體,做的都不一樣,我們有服務失智老人的,有服務殘障、智障、弱勢的,還有像聖心教養院的孩子,每分鐘都要拍打才會活下去的,所以整個教會是這樣的。可是,我們到底希望教會帶給人什麼樣的觀感和形象呢?

陳文良:
如果堂區要動起來,可以從外觀上開始改變,但是我們教友人口的老化也很嚴重,在這裡面有多少人能動起來?相信本堂神父很多時間也是要照顧生病的老年教友,那麼誰可以動起來,又怎麼個動起來法?

吳富柔修女:
社會福利工作也許不是每個堂區都來做這樣有規模、有專業的服務,我們也是這樣,所以進入了比較專業的社會服務領域,但我們也很努力,希望不要專業化趕上時代,而福音化卻沒有趕上。

洪山川總主教,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、台北總教區總主教。 李秀鳳,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秘書長。 吳富柔修女,台灣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。 陳文良,台灣聯合勸募會副秘書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