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43集-台灣開教150年(三):和好進永恆

列印 列印

劉振忠主教:
基督教會訂出十領一的方案,反觀我們教會,那個堂區做了成長計畫?神父們都對定下領洗人數目標反彈。難道一個非教友家庭真的找不出一個人來慕道?如果我們的信仰是真的,為什麼下不了決心?

賴効忠神父:
教友與司鐸在聖體聖事中的合一,幫助我們學習基督為人類捨棄生命的精神,因此,我們雙方都有責任為對方死在十字架上。在天堂才是沒有爭強鬥狠的,因此,教友與神父唯有彼此和好,才能進入永恆。

費格德神父:
神父是耶穌基督第二,我們要指出這條道路,要闡釋真理,要活出生命,讓教友在我們身上看到這個標記,果能如此,相信不論在牧靈或福傳工作上都能更紮實。

張美容:
我們不是領洗後,就一切大功告成了。每位教友都應該參加一個基信團,如此才能持續做信仰培育,並加深自己的信仰。

劉振忠主教,台灣高雄教區主教。 賴效忠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主任司鐸。 費格德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聖樂倫堂主任司鐸、聞道出版社負責人。 張美容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 李菖薇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

第42集-台灣開教150年(二):鎖定目標

列印 列印

張美容:
從經營事業的角度來看,我們的投入和產出好像不是很對稱,我們不能抱著「天主自會照顧」,所以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,因為如果用這種精神經營企業,肯定會倒閉。必須要做評估、企劃。任何事情一定要先定位,鎖定對象後才思考步驟。

費格德神父:
保存文物的工作非常重要,為了所蘊釀出來的文化見證,不只是把東西擺放在那裡就好,舉凡蒐集、整理這些文物,並訓練、培育導覽解說員都很重要,因為是要從文物當中做解釋、說明。我特別建議從文物的保存開始,先停止一些破壞行為。

賴効忠神父:
如果十人小組在年底前達成使命,那就給他們一個鼓勵,像是獎狀或一個公開的表揚,表示他們所做的努力是被耶穌基督所接納,被教會所肯定的。門徒為什麼對耶穌死心塌地?他們都有最高的理想,即獲得永生,而且他們相信在現世就可以得到百倍賞報。

劉振忠主教,台灣高雄教區主教。 賴效忠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主任司鐸。 費格德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聖樂倫堂主任司鐸、聞道出版社負責人。 張美容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 李菖薇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

第37集-原來就美(三):簡單與真實

列印 列印

陳春光神父:
信仰可以說得很複雜,可是都能回歸到很簡單的方式,就像吃東西,有時也會覺得做法繁複的菜,還不如簡單的食物來得美味,回到簡單、回到事實就最好,因為耶穌就是最真的本體。由於要常做耶穌和人之間的中保,所以自己早就享受在其中了,要在祂內才能做這樣的工作,離開了祂就什麼都不能做。

鍾瑪竇:
我在電台工作,覺得很有價值,我感應到愛的存在。當我們把愛的節目散播出去,得到迴響時,就會感覺到這來自天主的愛,真的不斷循環。

伍維烈修士:
傳說聖方濟是第一位製造馬槽的人,因為當時的人對基督信仰開如有些冷淡,所以方濟邀請大家來過聖誕節。他用這種方式引發人去看、去想、去感受、去觸摸耶穌。當然方濟做夢也想不到如今聖誕裝飾是那麼商業化,也不再有基督信仰在其中。

伍維烈修士,方濟會初學導師; 陳春光神父,台灣花蓮教區萬榮天主堂主任司鐸; 鍾瑪竇,天主教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主任。

第41集-台灣開教150年(一):仍有揮灑空間

列印 列印

座談會地點:台灣高雄市主教公署。

2008年六月到2009年六月為「保祿年」,2009年又是天主教在台灣開教150週年,這次座談會邀請熟悉教會事務、熱心福傳的神長代表及當年傳教員的後人,齊聚一堂,共同緬懷先賢建教功績,並提出教會在現代社會福傳所應思考的重點方向,希望能讓教會動起來。

劉振忠主教:
一百五十年前傳教士來開教,到今天,我們仍要追隨先人的足跡,繼續下去。我們還是要本著早年傳教士的精神繼續去傳教開教,否則天主教在台灣還是少數民族,而我們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。兩千三百萬和三十萬之間,仍有許多可以揮灑的地方。

李菖薇:
我深深覺得我們應該要和時代聯結,我有親戚目前還不是教友,她也覺得我們神父的講道內容似乎也滿「古早味」,好像和現實有些距離,碰不到他們。他們覺得這個時代能聽到的東西太多了,要聽這類的東西不一定要來教會。表達信仰內容時,若達不到人的內心深處,那很可能就漸行漸遠了。

賴効忠神父:
直到九零年代末期,教會反省到,這做法讓教會的核心團體大量失血,於是逐漸又把神父從事業單位抽回來,放回堂區,可是,平心而論,為時已晚。多數堂區已萎縮到救不回來了。再加上人口變遷,社會環境變化,價值觀念調整,台灣實質的異化,讓整個教會目前的狀況十分艱難。

劉振忠主教,台灣高雄教區主教。 賴效忠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主任司鐸。 費格德神父,台灣台南教區聖樂倫堂主任司鐸、聞道出版社負責人。 張美容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 李菖薇,台灣高雄教區教友。

第36集-原來就美(二):從人身上看到祂的美

列印 列印

鍾瑪竇:
耶穌不計前嫌,接納照顧我們,這樣的場景,豈不令人感動。而這種善,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美,特別是我來自鄉間,在優美的山水田野間成長,與耶穌當時的環境差不多,更能心領神會耶穌當年的情境。

陳春光神父::
聖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是耶穌基督,祂是看不到的天主,又是看得到的人。談到在基督身上看到真善美聖,我們都能欣然接受,可是一說到天主創造的人,我們就不容易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真善美聖。其實今天,我們也無法親眼目睹耶穌基督,必須要從世人的身上看到祂,為他們服務。

伍維烈修士:
真正的美與藝術不是一種娛樂,或是逃避,或麻痺,而是需要花時間停下來,去學習、去欣賞、去品味,如音樂的歌詞和旋律等,或是歌曲中經文的豐富意涵,否則唱完後,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,就沒有任何意義了。

伍維烈修士,方濟會初學導師; 陳春光神父,台灣花蓮教區萬榮天主堂主任司鐸; 鍾瑪竇,天主教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主任。

第40集-「行癮」不離(三):信仰發芽

列印 列印

劉錦萍修女:
信仰除了宗教活動之後,更是個人和神的交往,它將人的高度、寬度和廣度都提升了,能量也增強了,這除非有神,光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。

申迺晃:
量力而為,因為我們沒有的也無法給別人。有位早期慕道班的同學出去後,一直都沒有和我們聯絡,不幸的,他又進來了,而且得了愛滋,但是他一進來就趕快報名慕道班,急著回來這個團體,信仰在他內心發芽。

申迺晃,監獄服務志工、義務張老師; 楊瑞玲,天主教福利會總督導; 劉錦萍修女,台灣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。

第35集-原來就美(一):用心去感受

列印 列印

置身諸多紛亂或不舒服的社會之中,我們需要多一點優雅、藝術與美好,讓自己稍稍沈澱與提升,把天主更寬、更廣的面向介紹給身邊的人,帶給社會不一樣的體驗。三位來賓談談:生活中的美是什麼?美如何定義?聖經和教會如何看待美?

伍維烈修士:
當我們去接觸自己的人性,願意發揮,是可以發揮創意的。畫畫也好,唱歌也好,商業的標準來看,可能認為不好聽、不好看,但,從天主的眼光看是好的、是美的。我覺得這是人心也是信仰核心的一部分。

鍾瑪竇:
透過五官去細細觀察,美會透過五官讓人感動。我有個習慣,帶著相機一起跑,好多次在自然景觀中,發現美的存在,這也很容易讓你聯想到天主的存在。

陳春光神父:
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很會吸水的海綿,好的東西我都喜歡吸收。我覺得敏銳度很重要,看你會不會直接感受,是不是好東西。還有一種就是很急著將那一剎那把握住,其實我倒覺得,好幾次時間,一轉換稍縱即逝,但其實已經鎸刻在腦子裡了,也就不必太計較要擁有它。

伍維烈修士,方濟會初學導師; 陳春光神父,台灣花蓮教區萬榮天主堂主任司鐸; 鍾瑪竇,天主教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主任。

第39集-「行癮」不離(二):再多做一些

列印 列印

楊瑞玲:
這些孩子是小眾,那些心智障礙的孩子背後的家長是強的,他們可以站出來捍衛他們的孩子。但這些成癮的孩子背後的家長是零零落落的,有誰來為他們發聲?政府到底在不在乎這樣的孩子?不過,他們真的是太小眾,加在一起不過幾百位,所以提到成癮這一個區塊,我們真的是可以來努力的。

申迺晃:
我們教會能做什麼?我們可以想想:我們怎麼看待他們?我們怎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,我們是尊重他們的,也接納他們,這一點我們需要再教育,教育一般的大眾。教會可以想想,如何讓政府多做一些,多發揮些,也再多些管道。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有時感到好無力,當我們做不到時就交託給天主吧。

申迺晃,監獄服務志工、義務張老師; 楊瑞玲,天主教福利會總督導; 劉錦萍修女,台灣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。

第34集-基督徒的政治參與(三):做個見證者

列印 列印

馬國勳:
不論到那一個教堂,神父修女通常只會問我:「你有沒有聖召啊?我們為你祈禱。」其實,他們如果改問我:「今天看了那些報紙?」「做了什麼事情?」反而更能讓我感覺到是發自內心地關懷我們的生活,也才能更深刻感受到教會與外界社會間的緊密關係。

楊應望神父:
活出基督徒的價值觀,活出有愛心的國民與天主子民,這樣我們就不用再分什麼黨派或什麼顏色,而是真正地做個見證者,用我們的見證提醒社會,我們都是弟兄姊妹。身為人,我們就有這樣的一種愛的關係存在,這是我們可以做到且能與人分享的。

彭龍英:
基督信徒被召叫,也有先知的角色,如同舊約先知,看到那裡活得不夠人性化,就勇敢出來表達意見。

陳聰銘:
藉由看聖經再回頭看時勢變化,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福音更加生活化,教會常提本地化,這就是人心的本地化,也是福音本地化的重要過程。把教會的訓導、福音的訊息轉變成以現代人的語言表達出來,這是一定要做的。

馬國勳,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畢業; 陳聰銘,利氏學社祕書長; 彭龍英,思高讀經推廣中心; 楊應望神父,聖言會會士、台灣新店聖三堂主任司鐸、本站「漫遊英語聖境」節目主持人。

第38集-「行癮」不離(一):需要許許多多的愛

列印 列印

不論是酒癮、毒癮、賭癮、網路上癮、性成癮…,一旦上癮,癮頭就如影隨行,想戒,戒不了;不戒,又深受其苦。面對這一群群被癮箝制、身陷苦海的手足,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?教會可以提供那些實際的協助?

申迺晃:
我們定期邀請「選擇成長營」到獄中舉辦活動,有很多同學在活動中深受感動,因而期待對天主教信仰有進一步的認識。接下來就有長達十三個月的慕道班。本來就此結束了,後來發現還在服刑的同學怎麼辦?我們不能放棄他們,於是又繼續開辦讀經班,以「永續經營」的精神持續下去。

楊瑞玲:
每個人都有權利在社區過正常的生活,這些國中孩子應該與社區的孩子一起正常上學,並參與活動。但這些孩子都是低自尊、低成就的一群,他們的原生家庭多不健全,而且又都是經過不同的寄養家庭輾轉到我們這兒來的,每一個都是千瘡百孔,需要許許多多的愛來撫平。

劉錦萍修女:
撒瑪黎雅人故事中,被打得半死半活、躺在路邊的這個人,不是很相似我們的一些因著成長過程的不順、環境的壓力、無法讓生命能量充分發展的人嗎?而三個路人可能就是面對這群朋友時許多不同的態度和作為。

申迺晃,監獄服務志工、義務張老師; 楊瑞玲,天主教福利會總督導; 劉錦萍修女,台灣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。

第33集-基督徒的政治參與(二):形塑教會的聲音

列印 列印

楊應望神父:
身為基督徒,怎麼辦?我們難道也要像一般人一樣放棄嗎?記得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第一封牧函「天主是愛」中提到,我們不是要干涉政治,不是要替代國家,但是我們有極大的責任去爭取正義公理,當社會沒有正義時,我們必須為人民去參與,去共同爭取公平正義。假設我們忽略了這一點,就不能說我們是在福傳。

彭龍英:
那些很有影響力的神職人員所關注的仍只是「神的國度」,諷刺的是 若要神的國度彰顯,應該還是要落實在我們的人間社會,使人們看到何謂正義、和平、仁愛等等,好能使這些價值真的彰顯於社會。

陳聰銘:
如果天主教真的要有聲音,內部需要先聚合一股力量。要先集思廣益,而不是三天兩夜談一談就形成一個聲音,這是不可能的。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辯論,好能形塑出一個聲音,一種共同的立場和目標。

馬國勳:
平時教友可以多舉辦一些議題論辯的活動,這麼一來,就會漸漸形成一些共識並發出自己的聲音,不要只是侷限於參加一般性的教會活動,如教會禮儀、讀經班而已,雖然那些都很重要,但有時候似乎容易將任何與信仰有關的事務和凡俗社會分開。

馬國勳,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畢業; 陳聰銘,利氏學社祕書長; 彭龍英,思高讀經推廣中心; 楊應望神父,聖言會會士、台灣新店聖三堂主任司鐸、本站「漫遊英語聖境」節目主持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