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87集-送亡者回家(二):吸引亡者的家屬

列印 列印

朴圭雨神父:
有位冷淡的教友回到教會,非常熱心。他說,這是他已亡的父親在天上為子女祈禱,這是天主送給他的大禮。

楊應望神父:
關懷病者或亡者,得以讓他們的家人,尤其不是教友的家庭,體會天主是一位愛人的天主。而這份愛就是藉由我們帶給每一個人,包括亡者和病患的家人。當他們體會到,就會慢慢被吸引。

朴圭雨神父,台北縣蘆洲天主堂本堂司鐸; 林哲男,台灣斗南天主堂禮儀組; 吳長榮,台灣天主教「安寧助禱團」前任主席、台灣「上天之門」善會創始會員; 黃雙蓮,台北市萬大路天主堂婚喪服務小組; 楊應望神父,聖言會士,台北縣大坪林天主堂本堂司鐸。

第86集-送亡者回家(一):傳報永生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

「死別」對亡者和生者而言,都是人生至痛。在這個人生重要的時刻,如何陪伴家人或親友走這一程?如何更適切、溫馨地送亡者回家,讓生死兩無憾?

林哲男:
只要有靈前追思彌撒,我們就招朋引伴,於是參加的人數愈來愈多。記得聖堂九人座的交通車,我曾經滿載十七人去參加亡者靈前的追思彌撒。

吳長榮:
參加助禱團讓我獲益良多,從起初對信仰的懵懂,到現在對天主許諾「永生」的堅信、理解和預嚐。天主教安寧助禱團就是在努力實踐最高的層次,把永生傳報給他人。

黃雙蓮:
婚禮可按計畫準備,因此時間都能掌握,但喪事往往事出突然,所以特別需要親朋好友協助。1989年,有兩位教友提議本堂需要成立一個組織,可以立刻陪伴並協助教友家屬處理後事,這項提議在教友中引起很大迴響。

朴圭雨神父,台北縣蘆洲天主堂本堂司鐸; 林哲男,台灣斗南天主堂禮儀組; 吳長榮,台灣天主教「安寧助禱團」前任主席、台灣「上天之門」善會創始會員; 黃雙蓮,台北市萬大路天主堂婚喪服務小組; 楊應望神父,聖言會士,台北縣大坪林天主堂本堂司鐸。

第81集-三國神父談福傳(二):持續關心

列印 列印

鮑霖神父:
如果某個地方打仗,而神父或修女離開的話,那麼整個地區的人就會覺得:「我們不能繼續在這邊生活了。」但如果傳教士還在,他們就會覺得有安全感。一般來說,他們認為天主教的傳教士比基督教的還能忍耐,會等到真的沒辦法了才離開。

吳溢澤神父:
波蘭有百分之九十是酓領洗的天主教徒,自幼稚園開始,每個人都有機會上教理課,有信仰的培養,我們的學校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教理課。另外,我們的聖召也滿多的。因為這些因素,牧靈工作比較容易。

武金正神父:
教友離開家鄉到外地去,在他離開前,家鄉的堂區要有堅定的作風,他的本堂神父要持續關心,並詢問他的父母,不是他離開了就不管了。

武金正神父,越南籍,耶穌會士。 吳溢澤神父,波蘭籍,道明會士。 鮑霖神父,剛果籍,聖方濟沙勿略會士。

第85集-落實教友時代(三):活出喜樂

列印 列印

唐曉倫:
五年前教友中心開辦了「答覆真道」的課程。原因是中心很多在職青年是小時候領洗,之後念書或工作,生活忙碌,疏於教會道理的培育,因此現在希望能夠更認識自己的信仰。

歐義明神父:
教友除了每週參加主日彌撒、教會善會與活動,對外也應有所關懷與行動,若教友能發揮光鹽精神,將真理的光照亮職場,活出美好的見證,領人進入教會,讓神職人員與教友內外相互合作,這也是落實教友時代的實際作為。

婁緯芳:
神父要求慕道班老師甚嚴,在每堂課前後,都要在聖體櫃前為慕道友和課堂上要講的話祈禱,因為我們相信天主會在我們心中留出活水的江河。而且我們只有一位老師,就是聖神。祂知道在場的慕道友需要什麼。

黃金瑜:
福傳第一要喜樂,在喜樂中應和諧。像雷永明神父的名言:「和諧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。」在團體中任何好的意見,如果在爭吵中結束,等於是零。

歐義明神父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主任; 唐曉倫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青年部牧靈人員; 黃金瑜,台灣基督活力運動全國總會主任委員; 吳堅凌,台灣輔仁大學校牧室宗輔老師; 婁緯芳,台北天母天主堂傳協會主席。

第80集-三國神父談福傳(一):家庭為單位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。

天主教會二次到台灣福傳已一百五十年了,除了感恩與慶祝,對於畢生奉獻給台灣的諸多傳教士們,教友更是滿懷敬意、感動與好奇。未來,台灣的教會要如何走下去?本次座談會邀請三位不同國籍的傳教士,談談他們國家的天主教會歷史與福傳經驗,他山之石或可供借鑑。

武金正神父:
越南教會的傳教不是針對一個人,而是針對一個家庭,所以家庭變成越南教會重要的單位,我們很少看見一個人獨自皈依,幾乎都是整個家庭一起皈依,在教難的時候,都是以家庭為主,在家人的鼓勵下,孩子才容易認識尋找聖召,孩子的聖召也是在家庭中培養起來的。

鮑霖神父:
從七十年代以來,剛果主教團實踐的「處境做法」,就是對於剛果社會問題,從聖經與信仰的角度來反思,然後發表看法。因此,主教團的文件充滿了這些引人討論與思考的內容。只是剛果有四百多種語言,必須想辦法把主教團寫的內容翻譯得通俗,還真不容易。

武金正神父,越南籍,耶穌會士。 吳溢澤神父,波蘭籍,道明會士。 鮑霖神父,剛果籍,聖方濟沙勿略會士。

第84集-落實教友時代(二):信仰札根

列印 列印

婁緯芳:
一位教友在面對世俗的誘惑,或財富的憂慮時,很容易就突顯出自已在信仰上「扎根」的深淺。教會是由天主子民、基督奧體和聖神的宮殿所組成,而身為天主子民,若沒有接受必修課程培育,又如何能了解從基督奧體內汲取「聖言、聖體」的重要性?

黃金瑜:
跟隨基督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,就是「你們要棄絕自己,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」。棄絕自己就是改掉壞毛病,尤其自私與驕傲。我們平信徒很簡單的,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改變自己,雖然知識培養很重要,但是改變自己更重要,兩者是相輔相成的。

歐義明神父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主任; 唐曉倫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青年部牧靈人員; 黃金瑜,台灣基督活力運動全國總會主任委員; 吳堅凌,台灣輔仁大學校牧室宗輔老師; 婁緯芳,台北天母天主堂傳協會主席。

第79集-我在(三):從靈修入手

列印 列印

金毓瑋副主教:
教友有沒有體認到,彌撒中我也是司祭,而不只是神父在唱獨角戲而已,如果我們全力推廣教友的普通司祭職,教友在彌撒前能先看一遍福音,並把一個星期在生活中努力結的果實,藉著彌撒聖祭奉獻出來,這樣我們每一次參與彌撒,就很有意義了。

郭文般:
美國有本書寫的,很多人討厭教堂,與教會疏遠,可是他們卻也都覺得與天主教割不斷,信難而不信更難,但講不出原因。其實,這就是天主教的禮儀聖事所蘊育出來的氛圍。

姜嶺神父:
我們太少靈修教育,很容易讓人覺得我們是純粹「他救」的宗教,靠著耶穌基督,什麼事都不用做,只要到教堂領聖體就好了。如果我們大量教育教友靈修生活,給些靈修方法或課程,帶著教友活出靈修生命,這就是讓人成為門徒的一個方法。

鄭萊頤,台灣全國傳協會主席。 黃聰郎,台灣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助理執行長。 郭文般,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。 姜嶺神父,台灣總修院神師。 金毓瑋副主教,台北總教區主教公署牧靈處召集委員。

第83集-落實教友時代(一):信仰培育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

面對全新的牧靈福傳世代,台灣的天主教會如何跳脫傳統窠臼,走出比較寬廣且創新的教友使命?在追求庶民普羅為王道的潮流中,教友培育的趨勢和方向可以如何調整?如何真正落實傳誦已久的「教友時代」?如何找出適用的多元培育方案?在現行的培育過程中,有何尚待突破的困境?有什麼可以實踐的願景?

歐義明神父:
我們希望培育四十歲以下的未婚社青教友,尤其是與教會疏遠的青年,因為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與信仰疏離,我們希望在信仰上培育並訓練他們,日後回到本堂,成為一個在堂區熱心服務的酵母。

吳堅凌:
經過這樣的培育後,一年能「產生」五位老師,再下年又產生五位,慢慢地我們堂區就有足夠的慕道班老師,也許那天一下子來了很多慕道者,我們就已經有所準備了。

歐義明神父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主任; 唐曉倫,台灣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青年部牧靈人員; 黃金瑜,台灣基督活力運動全國總會主任委員; 吳堅凌,台灣輔仁大學校牧室宗輔老師; 婁緯芳,台北天母天主堂傳協會主席。

第78集-我在(二):更平安、更有力

列印 列印

黃聰郎:
過去的福傳是我們在教堂打鐘,召喚群眾到教堂來,今天應該是把鐘聲帶到人群中,也就是把好消息帶到到社會上去。

郭文般:
只要教堂都能讓教友進去,出來後明顯的不一樣,更喜樂、更平安、更有力,那麼教友自然會去福傳,因為我們有了力量,這種力量如泉湧般,擋都擋不住。如何做呢?首先把天主教的傳統接上。

金毓瑋副主教:
努力必定會有成果。也就是說,只要我們認真福傳,教友人數是自然會增加的。耶穌基督不也說過,凡不結果實的,祂就剪掉。身為司鐸,我們也該問問自己,是否認真從事福傳工作?千萬不可只以服務為目的,而輕忽了福音傳播。

鄭萊頤,台灣全國傳協會主席。 黃聰郎,台灣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助理執行長。 郭文般,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。 姜嶺神父,台灣總修院神師。 金毓瑋副主教,台北總教區主教公署牧靈處召集委員。

第82集-三國神父談福傳(三):清楚自己的角色

列印 列印

武金正神父:
可以建立終身執事制度,由他們來負責堂區講道,會是一群很強的生力軍。有人擔心這樣會愈來愈沒有神父,其實擔不擔心不是影響聖召多寡的因素,該有聖召就會有,沒有就是沒有。

吳溢澤神父:
其實我們不要害怕,不要一直將焦點放在教友人數和聖召多少上。重點是每一位教友要清楚自己的角色,我們選擇跟隨耶穌基督,自然會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
鮑霖神父:
信仰是什麼?是我們接受了之後,如果不知道它的珍貴,就不會發覺它的力量,但是若能發現它的寶貴,知道我們有它會更好,就會產生力量,然後再邁步向前。

武金正神父,越南籍,耶穌會士。 吳溢澤神父,波蘭籍,道明會士。 鮑霖神父,剛果籍,聖方濟沙勿略會士。

第77集-我在(一):邀請與進入

列印 列印

主持人:趙榮珠

台灣天主教會2009年歡慶一百五十週年,教會上下齊心準備,舉辦一連串活動,一百五十年過去了,不要讓歷史白白流過,到底過去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正面及反面的指引?未來的教會將是怎樣的走向?是否可以期待全新的展望和願景?這次座談會邀請關心教會並具代表性的貴賓,一起探討與建言,並邀請每位天主的子民以「我在」回應那「無所不在」的天主。

鄭萊頤:
這樣好的宗教,許多人知道你好,但沒有想要加入,為什麼?可能是我們傳播的力量較弱,人家知道你好,但你並沒有認真邀請他進來,此外我們的信仰或教理博大精深,不容易用簡單的語彙讓人很快理解,而領洗前的考核期也很長,這一點,對忙碌的現代人,是不太容易的。

姜嶺神父:
我們要知道平民百姓的渴望,就應該進入社區,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,否則高深漂亮的道理,只能吸引高級知識分子,卻無法成為一般為柴米油鹽辛勞的庶民百姓的好消息。

鄭萊頤,台灣全國傳協會主席。 黃聰郎,台灣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助理執行長。 郭文般,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。 姜嶺神父,台灣總修院神師。 金毓瑋副主教,台北總教區主教公署牧靈處召集委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