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漢強:
所謂理想的男性或女性,是成熟的男性或女性,什麼是成熟?就是做自己。
吳象天:
與天主合作有什麼好處呢?「牧羊少年的奇幻旅程」一書中提到,當你願意全心全力努力的時候,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。這還是一個不認識天主的人的發現,更何況全宇宙的主宰就是天主!
吳象元:
如何成為理想的男性或女性,我想,擁有天主教信仰是一個最好的基本條件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。
吳思華:
身為基督徒,擁有一個教導我們如何去生活、去包容以及愛己愛人的信仰,或許我們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心目中的理想對象,跌跌撞撞之後才發覺,原來天主藉著這些經驗牽著我們成長,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和異性。
王曉瑜:
我們都肖似天主,所以我們的內在,兼具男性、女性的特質,應該活出來,成為一個滿全的人。
王曉瑜,台灣磐石中學專任老師; 吳思華,台北醫學院呼吸治療系; 吳象天,電腦工程師; 吳象元,台灣政治大學史研所; 林德字,文字編輯; 張又璿,語言學系畢業; 黃漢強,台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: 劉敬明,室內裝潢設計人員。
吳象元:
現代男性還是背負固定的傳統包袱,同時還得面對現代女性愈來愈多的自主性。而女性在這個時代,嚐試的機會也變多,更能不斷透過新的事物去傳達自我價值。
劉敬明:
不論男孩女孩,從小在父母的調教下成長,未來子女的生活模式很多是模仿父母。如果父母給予的愛一樣又完整,那麼子女長大後也會更健全成熟。
林德宇:
男性女性該做什麼事,已沒有強制性的要求,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進步。
王曉瑜:
我們將人刻板地分為男人和女人兩大類,各照著社會要求的某些刻板印象生活,但是天主造人是變化莫測的,常常有人是超出我們所想像與認定的。
王曉瑜,台灣磐石中學專任老師; 吳思華,台北醫學院呼吸治療系; 吳象天,電腦工程師; 吳象元,台灣政治大學史研所; 林德字,文字編輯; 張又璿,語言學系畢業; 黃漢強,台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: 劉敬明,室內裝潢設計人員。
黃漢強:
需要整個社會大眾的觀念慢慢改變才行,較好的方式是透過教育與資訊的普及來達成兩性平權和互惠。
王曉瑜:
大多女性注重感情的支持,男性注重理性溝通,所以女性是,只要你知道我辛苦就好了,也就是當男性能體諒與支持,並知道她在做什麼,女性再苦再累,也覺得值得。
劉敬明:
我非常喜歡自己的信仰,也希望帶給身邊的人,但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地方,可是,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物,應該可以轉化方式,再帶給其他人。
林德宇:
我從小在教會長大,使用同一套方法與人交往,原來以為人之初性本善,大家都是好的,我對你好,你就會對我好,後來發覺並不是這麼一回事,會吃一些虧,然後開始成長。或許教會的朋友需要這方面被刺激。
吳思華:
信仰是心裡面最深的一種支持和寄託。如果有相同的信仰,可能會有更多、更深一層的話題,可是如果信仰不同,但他願意接受我去分享我的信仰及生活,不排斥,我反而覺得有種與人分享的喜悅。
吳象天:
我的對象他要有信仰,指的是他要了解自己,包括優點、缺點、需要和能力。
張又璿:
成熟的男人,就是會體諒與尊重對方,並也會多多了解女性的一些習慣。
王曉瑜,台灣磐石中學專任老師; 吳思華,台北醫學院呼吸治療系; 吳象天,電腦工程師; 吳象元,台灣政治大學史研所; 林德字,文字編輯; 張又璿,語言學系畢業; 黃漢強,台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: 劉敬明,室內裝潢設計人員。
主持人:趙榮珠
談到婦女,常有人強調性別平等,現代男性和女性是如何看待現代女性和男性?現代男性和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和男性是如何?雙方怎樣才能攜手共創幸福和諧的生活?活在當今社會,若要與另一半的人類和睦共處,究竟必須努力培養那些特質?應如何珍惜彼此,好好相待?
黃漢強:
現代女性應該與賢婦一樣,要有無私的精神,「對貧苦的人,她隨手賙濟,對無靠的人,她伸手扶助。」這一點也是理想中的現代女性很重要的特質。
張又璿:
夫妻互信很重要。
劉敬明:
不管是賢婦或是賢夫,如果自己覺得很自在,那他或她對別人來講也會是個很舒服的人。
林德宇:
為人父母者,要做好自己的角色,有一位支持你、鼓勵你的另一半,讓你能夠發揮特長,好好成為自己,就也等於是好好照顧了別人。總之,這就是信任。這一點很重要。
吳象天:
成為理想的男性或女性,所依恃的不是任何條件,而是一個信仰,只要有信仰,就不會覺得責任是一個包袱,反而會有一個目標和方向,並且處於任何一個身份,都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。
吳象元:
賢夫或賢婦,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,要懂得生活、謙虛,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的生活價值是什麼,還有,一定要了解信仰帶給他的力量。
吳思華:
現代的女性,我的理想,是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,又同時能夠兼顧家人的和家庭。
王曉瑜,台灣磐石中學專任老師; 吳思華,台北醫學院呼吸治療系; 吳象天,電腦工程師; 吳象元,台灣政治大學史研所; 林德字,文字編輯; 張又璿,語言學系畢業; 黃漢強,台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: 劉敬明,室內裝潢設計人員。
林哲男:
正如經上說的:「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只是一粒;如果死了,才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這就是我們最希望的,希望能把福音的種子,傳播到亡者的家庭裡。
吳長榮:
不只是一家人為自己的親人祈禱,甚至是被家人遺忘的亡者,普世善會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他祈禱,這正是具體實現了教會的「諸聖相通功」。
楊應望神父:
如何能讓那些面臨死亡的家屬真正體會到,他們可以放下,他們最親愛的家人有一個可以安息、能永遠與天主在一起的地方?這些就要藉著我們的陪伴、關心與祈禱。
朴圭雨神父,台北縣蘆洲天主堂本堂司鐸; 林哲男,台灣斗南天主堂禮儀組; 吳長榮,台灣天主教「安寧助禱團」前任主席、台灣「上天之門」善會創始會員; 黃雙蓮,台北市萬大路天主堂婚喪服務小組; 楊應望神父,聖言會士,台北縣大坪林天主堂本堂司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