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債急速膨脹,許多人無法償清卡債而走上絕路。這種負債的消費型態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情緒與問題?背後是否有不公義的現象存在?身為基督徒,處在這個過去刺激消費的年代,我們該如何看待並回應這樣的社會現象?
尹蓉先:
真正治本的方法,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媒體的能力大過教育部,所以媒體要發揮功能,教我們的教友,尤其是年輕人,正確的價值觀。可惜的是,我們的媒體多在宣揚名牌,鼓勵消費。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最大,應肩負更大的社會責任。為人父母、師表者也不能卸責。
陳慶宇:
教會的社會訓導特別重視工作,可是目前的經濟現象,人好像不需要工作,只要拿一張卡,馬上就可以換得所需要的東西,過去我們強調要勤儉,要存錢,藉著努力工作的酬勞來換取所需,但現在我們不用這麼累,只要有卡,會理財,以卡養卡,一樣可以達到目的。過去認為工作是高尚的行為,現在卻將借錢視為高尚的行為,這是觀念上重大的改變。
范姜群暐:
記得我剛進銀行,上課時前輩老師說:「當你把一筆錢貸款出去,就可以創造多少的就業機會。」也就是說,銀行體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,扮演好銀行家的角色。現在已經聽不到類似的話了,我覺得應該不斷提醒銀行的社會責任。
尹蓉先,台灣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; 范姜群暐,任職於台灣中國商銀; 陳慶宇,教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