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復活期第五週 進教之佑聖母 2025-05-24 星期六

列印 列印

「聖母進教之佑」瞻禮日,是由教宗庇護七世欽定。庇護七世教宗經歷許多戰役痛苦,

為了紀念他在流亡期間,一路拜訪許多聖母朝聖地,教會的勝利,歸因於聖母。

「進教之佑」,就是聖母瑪利亞為「信友之助佑」,信友仰賴聖母瑪利亞強而有力的護佑。

耶穌升天後,宗徒們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,從橄欖山下來回到了耶路撒冷。

他們進了城就上了他們所居住的那座樓房。耶穌受難後,

聖母仍然勇敢地跟宗徒們生活在一起,同心合意的專務祈禱。(那座樓房可能就是馬爾谷的家)

聖母在救恩史的角色,延續她的聖子從未中止過。

在此人世,她給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明白指出確切的希望與安慰,直到主的日子來臨的時候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16:1-10

 保祿先來到德貝爾,

復活期第五週 2025-05-23 星期五

列印 列印

 

聖保祿致書給厄弗所教會: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,

你們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,凡事要謙遜、溫和、忍耐,在愛中彼此擔待。

使人得救的,不僅是遵守梅瑟法侓,更是接受耶穌宣講「留在天主內」的人,

意思就是實行天主的旨意,體驗天主的喜樂。天主的旨意要我們彼此祝福,善待彼此。

你們對我小兄弟中一個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,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。

天主的仁愛在我的生命中散發光芒,使人因經驗到信實的愛

而滿懷慈心,積極鼓勵每個人去愛自己的近人。耶穌願意我們彼此相親相愛,

祂希望我們能結長存的果實。當我們像耶穌那樣去愛時,

別人也會認出我們的真實身分 ---- 基督徒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15:22-31

那時候,

復活期第五主日 2025-05-18

列印 列印

在最後晚餐中,耶穌面臨死亡時,交代給我們的遺囑:你們要彼此相愛,如同我愛了你們。 

說話的當時,耶穌正處於陷入猶達斯背叛的黑暗中,

「猶達斯出去的時候正是黑夜」,祂的愛依然堅定不移地諄諄教導。

猶達斯的出去,催促著耶穌十字架的死亡,高舉的十字架,

打開了生命的大門。門徒們才有機會追隨祂。

耶穌為愛我們,甚至死在十字架上,成就了完全的、徹底的、無盡的愛。

耶穌的門徒要具備的特質,這個特質就是能夠彼此相親相愛,這是我們信仰的根基。

耶穌的「新誡命」帶來「真生命」,一切受造物都由內在徹底更新。

我們由耶穌身上的愛分施給他人,使人認識基督,建立了人和天主間「新的盟約」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14:21-27

保祿和巴爾納伯

復活期第五週 2025-05-22 星期四

列印 列印

無形的天主,以祂無窮的愛,像朋友般與人交談往來,為邀請我們與自己共融契合。

這個邀請的相稱回應就是信仰。耶穌多次教導門徒「住在祂的愛內」,就像祂住在天父的愛內。

當我們效法基督,雖各是個體,卻又共融於同一聖神內,共融於天主的真愛和真理。

 祂就是要祂所有的子民,藉著愛走向這樣的共融,而來世進內祂真正的合而為一的一體中。

 我們的教宗良十四世,在就職彌撒證道中說:讓我們同行,一起走向天主,並彼此相愛。

 聖父謙卑的說:伯多祿被召叫「愛得更多」,願意為羊群奉獻自己。真正的權威,是基督的愛,

 這種犧牲的愛正是羅馬教會的特徵。希望教會成為合一的記號,向世界傳播:請看基督!走向祂。

 我們要與尋找天主的人同行,與一切有善意的人同行,為和平與新世界共同努力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5:7-21

宗徒和長老辯論多時之後,

復活期第四週 2025-05-17 星期六

列印 列印

聖劉文元,貴州省人,出生於1760年,是中華殉道聖人之一。

1798年接受天主教信仰領洗入教,聖名:伯多祿。

1800年劉文元因信奉天主教,與另五個教友歷經三十年之久,

被流放到黑龍江,其間帶領許多人接受天主教信仰。

相傳, 1834年聖劉文元因信仰羅馬天主教而被判處絞刑。

 

在行刑時,突然有一火球降在他頭上緩緩上升。

火球變成一位身著白衣的少年,少年用自己的袖口擦拭聖人額頭的血痕說:

「可敬的長者,你生平最愛清潔,我來幫你拭乾這些血跡。」

可敬的聖劉文元,讓我們能效法你的榜樣,同沾信德真光,在任何環境中,

堅持珍貴的信仰,發揮信仰的活力。走上救恩的道路。

1900年5月27日,教宗良十三世敬奉為真福。

2000年10月1日,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冊封為聖人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3:44-52

在一個安息日,

復活期第五週 2025-05-21 星期三

列印 列印

葡萄枝與葡萄樹相連,是生命的相通。信徒超性的命脈完全是由於與祂相連。

信徒(樹枝)只有不斷地從根源天父(樹幹)汲取養分和生命的活力,才能成長並結出果實。

同時,天父的修剪(試探磨難),也通過祈禱、聆聽與默想聖言,

遵行天父的教導,而獲得生命成長的養分。

當我們與主耶穌的血脈相通時,天主聖神就會不斷地感動我們,推動我們向善。

葡萄枝苦離開葡萄樹,便無法獲得必要的養分。

耶穌說:「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、不喝祂的血,在你們內,便没有生命。」

人為獲得生命,不但應信仰被釘的「人子」,還應吃這「人子」的肉,喝這「人子」的血,

因而結合於「基督的血」和「基督的身體」。

因為人只有在祂內,人纔可以獲得永生,保存靈魂,末日肉身得以復活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     

宗15:1-6

那時,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

復活期第四週 2025-05-16 星期五

列印 列印

宗徒們因耶穌說要離開他們,心裏不免十分煩亂。

洞察人心的耶穌再次鼓勵和安慰他們,要信賴天主,也要信賴祂。

耶穌所留下的平安,即是與天主結合的恩寵;

人有此恩寵,不拘受什麼苦難,心中常平安不亂。

耶穌遂說:「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…..再來接你們。」

我必不會留下你們為孤兒。

又給多默指明:祂是到父那裏去的唯一道路。

是祂給人啟示天上的真理,是祂賜人生命。

耶穌升天後,因著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恩,

用寶血洗去了我們的罪,立了「新約」,

使我們得以和天父重新和好,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祂的面前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3:26-33

保祿到了安提約基雅,

復活期第五週 2025-05-20 星期二

列印 列印

 

在此臨別贈言中,耶穌說將平安留給門徒。

耶穌所留下的平安,即是與天主結合的恩寵;

人有此恩寵,不受什麼苦難,心中常平安不亂。

「父比我大」只是耶穌按人性說的;按天主性,與父無大小的分別。

主未曾應許天常藍,祂卻曾應許試煉得恩勗,

危難有賴,因著祂,剛強穿越高山低谷。

 

耶穌再次警戒自以為信德堅固的門徒,要受極大的考驗;

但也勸他們在苦難中,要放心平安,

因為祂已戰勝了世界。耶穌的勝利,也即是門徒們的勝利。

保祿強調他没有能力抵抗所受到的迫害,也無法承受侮辱的考驗。

內心所體會的軟弱,使他尋求基督死亡的奧秘。

祂雖然由於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,

卻由於天主的德能仍然活著;我們也要由於天主的德能同祂一起活著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14:19-28

有些猶太人從安提約基雅

復活期第四週 2025-05-15 星期四

列印 列印

在逾越節慶日,耶穌知道祂離此世的時辰將到。

父已把一切交在祂手中,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,又要往天主那裏去。

耶穌要給門徒們樹立奉獻和愛心服務的榜樣,

因為唯有通過服務我們才能認識和熱愛基督,並使他人認識和熱愛基督。

是愛讓我們「傾向於」樂意為他人服務。

「我給你們立了榜樣,『謙卑』的服務,你們也要照樣的做。」

我們應該根據這個行動來理解自己所得到這個偉大召叫與派遣。

作為基督徒我們是耶穌的見證人,我們從主耶穌那裏接受了:

「往普天下去,向所有的人宣講福音的派遣。」

見證上主的大能,因為祂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,賜與敬畏祂的人。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3:13-25

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,

復活期第五週 2025-05-19 星期一

列印 列印

耶穌交付自己生命的那一夜,囑咐我們

「你們該彼此相愛,如同我愛了你們。」

猶達斯一出去,遂與人合謀逮捕耶穌。

現在到了耶穌以苦難光榮父和自己的時辰了。

耶穌就趁著還有自由的時候,首先給門徒出了彼此相愛的「新命令」。

舊約肋未紀中已有記載:不可復仇,對你本國人,

不可心懷怨恨;但應愛人如己,我是上主。

門徒們與師傅共同走過了三年的日子,

老師循循善誘啟示的話,門徒們都「遵守了耶穌的話」。

誰若這樣,便存留在愛內,祢也在我們內。

求祢賞賜我們慹切愛慕祢的誡命,期待祢的恩許,一心嚮往真福的所在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4:6-18

當外邦人和猶太人

復活期第四週 2025-05-14 星期三

列印 列印

耶穌在升天以前,四十之久仍發顯給宗徒們祂還活著。

耶穌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,但要『等候』父的恩許。

就是你們聽我所說過的:「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,但不幾天以後,你們要因聖神受洗。」

當聖神臨於你們身上時,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。

那時,宗徒們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,瑪利亞從橄欖山上,

回了耶路撒冷,進了城就上了那座他們居住的樓房。(那座樓房大概就是馬爾谷的家)

都同心合意共同熱切地專務祈禱。

聖神降臨之前,在伯多祿的號召下,門徒聚集一處,為滿全十二宗徒,

再選出一人遞補猶達斯的空缺。便以古老方法,拈鬮。瑪弟亞中了鬮,

列入了十一位宗徒。傳說聖瑪弟亞宗徒在依索匹亞宣教,並在那裡為信仰致命。 

 

*** 讀經一 ***

宗 1:15-17,20-26

有一天,伯多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