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253集-教會七件聖事(三十四):病人傅油聖事(二)

列印 列印

疾病和痛苦往往是人生命所面臨最嚴重的問題。人在生病時,將體驗到他的無能、限度和終極。一切疾病都能使我們隱約地看到死亡。疾病能使人陷入焦慮不安,甚至有時對天主感到失望和怨忿,但他也能藉此反省自我。疾病也可使人更趨成熟,幫助他辨別並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。疾病時常激發人追尋天主並歸向天主。
(天主教教理No. 1500-1501 / 圖Pixabay網站)

第252集-教會七件聖事(三十三):病人傅油聖事(一)

列印 列印

司鐸為病人祈禱和傅油時,是整個教會將病人託付給曾受苦、並受享光榮的主基督,求祂撫慰、救助病人;而且教會更勸導病人藉著甘願參與基督的苦難和死亡,也獻出一分力量,為使天主子民受益。
(天主教教理No. 1499 / 圖: 「淡水天主堂」提供)

第246集-教會七件聖事(二十七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七)

列印 列印

唯獨「天主」才能寬赦罪過。 由於耶穌是天主子, 祂論及自己時說:「人子在地上有權柄赦罪」(谷 2:10),並施行這神聖的權柄:「你的罪赦了」(谷 2:5; 路 7:48)。此外,祂依據祂天主性的權能,把這權柄賜給人,使他們能以祂的名赦罪。基督願意祂的整個教會在祈禱、生活和行動中,成為寬恕與和好的標記及工具,這是祂以自己寶血的代價為我們獲得的。( 天主教教理No. 1441、1442 / 圖: Pixabay)

第250集-教會七件聖事(三十一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十一)

列印 列印

保祿六世於《有關大赦的教導》宗座憲令5中提到: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,基督徒在力求淨化自己的罪過、聖化自己時,並不是獨自一個人。「每一個天主子女的生命,都在基督內,藉著基督,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與所有其他基督徒弟兄的生命相連繫,彼此活於基督奧體超性的合一共融之內,猶如在一個奧妙的位格內一樣」。在諸聖相通中,「信友,不論是已經達到天鄉的、抑或還在煉獄中做補贖的,又或仍在現世旅途上的,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分恆久的愛的聯繫,以及豐富地交流著所有美好的事物」。
(天主教教理No. 1474、1475 / 圖:Pixabay )

第245集-教會七件聖事(二十六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六)

列印 列印

藉由「感恩祭」讓我們找到日常皈依和懺悔的泉源,並得到滋養,因為基督的祭獻在感恩祭中臨現人間,使我們與天主和好。感恩(聖體)聖事滋養並強化那些要活出基督生命的人。「聖體是良藥,它從日常的過失中解救我們,並保護我們 不犯大罪」。( 天主教教理No. 1436 / 圖:「淡水天主堂」提供)

第249集-教會七件聖事(三十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十)

列印 列印

1967年1月1日,保祿六世在《有關大赦的教導》宗座憲令中提到得「限大赦」的方式如下:
1.信眾在履行自己的責任時,在面對生活的考驗時,如能高舉心靈,謙遜地信賴上主,心裏默默地獻上虔誠的短禱,便可以獲得「限大赦」。
2.信眾懷著信德和慈悲的心靈,捨已為人或以物質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們,可以獲得「限大赦」。
3.信眾懷著痛悔贖罪的心態,自發性地自願放棄某事或某物件,可以獲得「限大赦」。 (圖:「淡水天主堂」提供)

第244集-教會七件聖事(二十五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五)

列印 列印

基督徒內心的懺悔,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來表達。聖經和教父們尤其強調三種方式:禁食、祈禱和施捨,以表達人對自己、對天主、對他人的關係的改善。連同經由聖洗或殉道所帶來的根本淨化,他們也指出獲得罪赦的其他方法,就是:努力與近人和好,痛哭己罪,關注近人的得救,請聖人代禱和實踐愛德,因為「愛德遮蓋許多罪過」(伯前4:8)。( 天主教教理No. 1434 / 圖:Pixabay )

第248集-教會七件聖事(二十九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九)

列印 列印

教會關於大赦的教義和實行,都跟懺悔聖事的效果緊密相連。所謂「大赦」,是在『罪過已蒙赦免』後,因罪過而當受的暫罰,也在天主前獲得寬赦。按照指定的條件,準備妥當的信友,通過教會的行動,獲得暫罰的赦免。教會是救恩的分施者,藉著自己的權力,分施並應用基督及諸聖的補贖寶庫。「大赦」可赦免『部分』或『全部』的暫時罪罰,依此可分為『限大赦』和 『全大赦』大赦,可為生者或死者應用……(天主教教理No. 1471 / 因2017年適逢法蒂瑪聖母顯現100週年,教宗方濟各已頒賜全大赦的特恩。圖:真理)

第243集-教會七件聖事(二十四):治癒聖事之告解聖事(四)

列印 列印

基督召叫我們皈依,這召叫仍不斷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迴響。這再次的皈依,是整個教會從不間斷的任務,「祂將罪人緊緊地抱在懷裡,因此,祂雖是聖的,但常須淨煉,不斷努力悔改和更新」。這悔改的努力不但是人的工作,也是一顆「痛悔之心」的行動……
(天主教教理No.1428 / 圖:Pixabay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