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163集-孟子(14):事半功倍

列印 列印

孟子有能力創造新格言。他說,肚子餓的人很容易覺得食物好吃,口渴的人喝什麼都好喝,重要的不是飲食本身可不可口,而是有沒有需要。老百姓長期受到暴政壓迫,荒野上有餓死的人,這個時候的國君只要做到古代國君的一半,效果就有一倍之多。

第162集-孟子(13):向的力量

列印 列印

孟子喜歡講比喻。水往下流是因為君王施行仁政,老百姓都喜歡被善待;野獸奔向曠野,野獸不喜歡被人抓住,關在籠子裡,曠野比較有活動空間。儒家主張的人性絕非本善,而是向善,孟子這個比喻裡面就有「向」的含意,向是一種力量。

第157集-孟子(8):五十步笑百步

列印 列印

戰鼓咚咚響起,刀刃劍鋒相碰,就有士兵脫掉盔甲,拖著兵器逃跑,有的跑一百步才停下來,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來,那些跑五十步的嘲笑那些跑一百步的,說得過去嗎?在戰場上,不但不該向後跑,還應該向前奮勇殺敵,也就是說,不要跟別人比爛,而要比好。

第161集-孟子(12):大旱之望雲霓

列印 列印

以暴易暴,老百姓當然不歡迎。孟子向齊國國君講了一個成語,老百姓看到烏雲密佈,就知道快下雨了,他們渴望雨水已經很久了,但國君去了,非但沒有下雨,反而水更深火更熱。孟子用成語用得很自在,很快就把道理講清楚了。

第156集-孟子(7):遷於喬木

列印 列印

有些儒家學者,改變立場,認同每個人都要自己耕種以養活自己,孟子說,一個人身上的用品要靠各種工匠製作,才能齊備,如果要全靠自己製作,那就叫天下人疲於奔命了。他奉勸那些儒家學者,一隻鳥總要從幽谷飛出來,遷到喬木之上,從黑暗到光明,沒有從光明遷往黑暗的。

第160集-孟子(11):重做馮婦

列印 列印

你以前做過泥水匠,現在做工程師,看到泥水匠沒做好,便動手幫他做,這叫「重做馮婦」,這樣做不是不行,只是你已經過了某個鍇段,就不要勉強。很多事情,別人也應該成長,不要老做自己以前做過的事。生命要向前走,過去再怎麼快樂,已經過去了,往未來走,還有更高層次的快樂,這是個人自我生命的成長。

第155集-孟子(6):杯水車薪

列印 列印

一車子的木柴燒起來,用一杯水去滅火,怎麼可能呢?孟子的比喻是很生動的。當時的政治領袖老是講仁政,做了一個月看不到效果,就放棄了,他們期求速效,想一勞永逸。孟子說,天下這麼亂,好像火災一樣,要不斷地行仁政,這需要很多時間,不能心急,累積才能見到效果。

第159集-孟子(10):魚與熊掌

列印 列印

活著是我所要的,道義也是我所要的,如果兩者不能得兼,活下去就違背了道義,要實踐道義就得犧牲性命。早期基督徒選擇信仰,高唱凱歌走進鬥獸場,他們的表現令人震撼。孔子說,要殺生成仁,孟子說,要捨生取義,這是儒家最特別的一點,表面上喪失了生命,實際上則得到了生命價值,由此看來,儒家具有深刻的宗教情操。

第154集-孟子(5):緣木求魚

列印 列印

若全憑軍事力量,就想統一天下,孟子認為用的方法不對,不可能達到目的。孟子是儒家,儒家的思想主張,行仁政才能得到老百姓支持。錯誤的方法猶如「爬到樹上去找魚 」。

第158集-孟子(9):見牛未見羊

列印 列印

因為可憐牛未犯罪,卻要被置於死地,而用小的羊代替大的牛,牛跟羊又有何分別呢?牛會怕得發抖,羊不會嗎?只不過看到牛沒有看到羊罷了。孟子用這個比喻來說,國君的恩惠能推廣到禽獸身上,功績卻造福不到百姓;同情牛羊,卻不同情百姓,誰會接受呢。即使看不見百姓的痛苦,也要能夠去設法了解與關懷。

第153集-孟子(4):何待來年?

列印 列印

明白了一件事情不該做,千萬不要製造藉口說:「我已經養成習慣了。」西方有句話說:「習慣是第二天性。」習慣一旦養成,要改不容易,但養成一個習慣花了十年,改變未必也要花上十年,如果是這樣,人生就沒有太大的指望了。 不好的習慣,要改就得立刻改,不要推拖拉,或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,如此才可感受到生命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