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83集-少年教育(一)接納的空間

列印 列印

台灣天主教善牧福利基金會的「台北善牧學園」成立已經十年,陸續為一百多名中輟生服務,提供孩子另外一個學習環境,創造比較多元的課程。

雅婷說,學園上課的方式靈活、彈性、活潑,孩子學習起來比較有興趣,而且跟在學校學的不一樣。孩子進入學園一學期之後,社工會問孩子有沒有特別喜歡或想要學習的科目,再依孩子的意願,給他機會,朝著有興趣的領域去發展,這樣的學習不是被迫式的,孩子願意參與。
雅雯認為,學園最大的特色是著重於創造一個接納的空間,這些孩子在學校老師眼中可能是問題學生,大家看不到他們好的一面,在學園裡,不給孩子太多限制,鼓勵他們發揮創意,多元發展,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事情。

游雅婷(右圖上),台灣天主教善牧福利基金會「台北善牧學園」主任; 許雅雯(右圖下),台灣天主教善牧福利基金會「台北善牧學園」社工員。

第82集-照顧失親兒(二)深入大陸

列印 列印

四川大地震之後,據統計,汶川以北有五萬個孩子失去雙親 ,基金會工作人員親自前往當地幾次,看見大部分災民住在組合屋裡,但是受到的照顧滿有限的,基金會計畫設關懷站,發放助學金給失親的孩子,同時提供課業輔導,陪伴他們度過災難過後的三、五年時光。

馮玉玲,台灣「失親兒福利基金會」執行長。

第77集-紙教堂(二)相信天主的安排

列印 列印

借錢是小事,信心是大事。遇到想放棄的時候,廖董事長總是自問:「我是否有信心?」假設這是天主自己選擇,要紙教堂來到台灣,只要有信心,一定會有可能的變化,甚至缺了八百多萬元,搞不好都是天主的安排,祂希望基金會不要完全依靠其他單位的補助,而是需要更多人參與,更多人幫忙,更多人來到園區受到感動,進而給予贊助。廖董事長說:「至今反省起來,都覺得是天主的安排,天底下如果那麼多的事情都那麼順利就可達成,那也太不可思議了。在匱乏和不足之中,我們反而更清楚自己的使命。」

廖嘉展,台灣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」董事長。

第81集-照顧失親兒(一)聖誕心願認領

列印 列印

十多年來,每年的聖誕節期間,「失親兒福利基金會」都會舉辦一個「聖誕心願認領」活動,九月分時,基金會把心願卡片寄給育幼院及其他失去父母親的孩子,孩子在卡片上寫下他們想要的禮物,基金會把他們的心願放在網路上,邀請社會大眾參與,幫孩子預備禮物。

有個孩子說,他想要一個不會漏水的家,基金會工作人員去看了之後,發現孩子住在簡單的鐵皮屋,下雨了,這個角落睡一睡,那個角落睡一睡。工作員把他的心願放到網站上之後,有一位建築師看見了,他便帶著幾位工人,開著著去孩子的家,做了防水工程。

馮玉玲(右圖右二),台灣「失親兒福利基金會」執行長。

第76集-紙教堂(一)愛與互助

列印 列印

台灣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2008年9月20日在台灣中部南投縣埔里鎮紀念九二一大地震九週年,共同見證紙教堂啟用儀式,紙教堂曾經在日本地震後發揮社區重建作用。經過三年中日團隊的努力,紙教堂從日本渡海,重現埔里。在祝福儀式中,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洪山川以聖水灑淨,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們一同祝禱,為地震中心的人們點起希望的明燈。

坂茂建築師說,他是個人道主義者,什麼地方有災難,他就前往,用他的紙管建築技術,迅速地替難民蓋好房子。當年他抵達鷹取地震災區時,是非常感動的,他看到教友露天望彌撒,很多義工以教會做為基地,做救援工作,這給他很大的啟發,他自問:「建築師能做什麼?如何以最快速的方式,讓當地人有個公共空間可以用?」剛開始他向神父提出蓋紙教堂的建議時,神父並未立刻答應,因為一般人的房子都還沒有蓋起來,怎麼能蓋新的教堂?但是當地所有的房子都燒光了,在這樣的廢墟裡,特別需要有個可以取暖的空間。

廖嘉展,台灣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」董事長。

第80集-行動福傳(二)第一次走出去

列印 列印

年輕人第一次走出去,面對陌生人會害怕,活動的前一天,曾經醞釀氣氛,神父、修女、辦活動的志工一直給年輕人心理建設,模擬會遇到的狀況,替大家建立信心,等到走出去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害怕。這次活動讓年輕人得到走出去的經驗,讓群眾感受到友善,未來碰到這件事就不會想得那麼困難。

第75集-幫助青少年(二)不斷等待

列印 列印

在服務的過程中,「善牧」有時覺得方法用盡,有點灰心,不知該如何幫助眼前的青少年,這時他們就等待機會,因為「孩子不會按照我們想的方法去走」。當家長對孩子灰心時,「善牧」也告訴他們,要慢慢等待,不要放棄,才能看見結果。沒有立即有效的方法,就是不斷地等。真心的關愛總是有用的,有時孩子需要教導,有時需要接納,有時就只是陪伴。

王世芊,台灣天主教「善牧基金會」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。

第79集-行動福傳(一)新使命、新標記

列印 列印

台灣青年日於2008年10月9日到12日舉行,11日下午,五百多名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朋友,接受台北教區洪山川總主教派遣之後,在台北的五個據點展開全面的行動福傳,勇敢地送出熱情和闗懷,也表達了教宗祝福的訊息,青年們經過行動福傳的試煉之後,變得不一樣了。

一位女同學表示,如果行前能有神父或修女先分享,他們是如何跨出第一步的,比較好,。畢竟,早年教會沒有那麼興旺時,神父和修女要踏出第一步其實很難;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容易忽略了,福傳年輕人也可以參與。
在活動中,有些群眾很冷漠,或很抗拒,年輕人會祝他們平安,大聲對他們講:「天主保佑!」再繼續尋找願意停下腳步的人。

第74集-幫助青少年(一)用愛留住他們

列印 列印

天主教會從羅馬到世界各地,都希望教義能夠和各地社區結合在一起。「善牧基金會」為社區中需要高關懷的少年開闢了服務中心,主要服務十二到十八歲的青少年,他們或是來自功能低的家庭,或是中輟生,或是遭遇情緒障礙、人際困難,成為一個結合教義與社區服務很好的範例。

有些孩子不愛讀書,學業成績不是很好,在學校被貼上「壞學生」的標籤;有些孩子偶爾有些偏差行為,容易衝動,喜歡打架,由於家庭功能不健全,他們不愛回家;還有些孩子很需要別人關心,整個來看,不論那一類孩子,都很渴望愛。「善牧」留住孩子的方法是付出真正的關心,因為光是有良好的設備,卻沒有陪伴,孩子不會留下來,「善牧」營造出溫暖接納的環境,讓青少年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,是很重要、很寶貴的,進而能夠喜歡自己。

王世芊,台灣天主教「善牧基金會」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。

第78集-紙教堂(三)有用的房子

列印 列印

紙教堂象徵「再重生」「再發光」,邱建築師希望能給埔里新的、凝聚的、內在的社區力量,讓每個來到此地的人,不分宗教、不分種族,都能見到人道精神的體現和生命力的再展現。參與紙教堂的工作,邱建築師認為,這是他在亂世之中,尋找有意義的事情去做,並且做到最好,不僅讓別人享用,他也希望自己因為做了這件好的事情,累積更好的正面能量,整個生命的力道可以繼續往前行。

廖嘉展,台灣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」董事長。 邱文傑(右圖),讓紙教堂在台灣重生的建築師。

第73集-外來配偶在台灣(二)歧視與進步

列印 列印

溝通問題的主要障礙不是語言,而是來自於腦海裡觀念的差異、各自從小長大的生活方式不同。台灣男人和外來配偶建立的家庭,在子女小的時候,母親照顧子女的溫飽沒有什麼問題,到了子女受教育的年齡,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想,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與外人的互動,孩子都看在眼裡,慢慢知道:「我的媽媽是從不同的地方來的。」外來配偶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是異鄉客,以大陸配偶為例,她們為說話的口音以及寫出的簡體字,都必須付出代價。

謝敏蘭,台灣天主教「善牧基金會」台北永樂婦女中心主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