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復活節對每位教友來說,都是新的開始,每一年,教友也都有個新的生命。在復活前夕,很多教友刻苦守齋,而且辦了和好聖事,隨著耶穌復活,在那一刻,很多人的生命都有了一些改變。
「我不知道主在那裡,但主知道我在那裡。」謝抗建早年在前方戍守,驚濤駭浪,履試不爽,他幾次把兄弟救回來,當時不知道為什麼,這些年讀聖經,想了很久,終於明白:「這就是我的家。」
王暄茹從小就受洗,成為天主教徒,國中時搬家,從此便成了迷途羔羊。踏入社會後,因為工作關係,偶爾踏入教堂,總會勾起小時候的回憶,她心裡決定:「我要回到教堂。」 但一直沒有行動。直到最近到姨媽家吃飯,發現大家都做飯前禱告,她很訝異,知道姨媽一家人要在復活節領洗,她才說:「我要跟你們回去。」
謝抗建,2009年領受聖洗聖事; 王暄茹,2009年領受堅振聖事。
台灣「耕莘文教基金會」與「我為人人協會」展開「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計畫」,陸續出版神父傳記,記錄了耶穌會在台灣的歷史和發展,以及耶穌會士的足跡,他們不求名不求利,願意為台灣社會做一些事情,把美好的價值放入社會,讓大家看。口述歷史計畫打頭陣的是「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父」與「天恩主榮一世情」兩本書,分別介紹陸達誠神父與朱恩榮神父一生的步履。
譚璧輝認識朱恩榮神父三十多年,她知道,神父很活潑、聰明、點子多,可是沒有想到,神父從小到進修會之前,是這樣調皮,在訪談與書寫傳記的過程中,她非常驚訝。然而,「神父的調皮沒有惡意,後來他帶領大專學生,為什麼他這麼了解、包容年輕人,或許正是因為他自己走過調皮搗蛋的過程。」
譚璧輝,台北「新民小學」董事長、台灣輔仁大學兼任講師。
四旬期期間,天主教徒刻苦、守齋、祈禱,盡量不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和帶血的肉品,此外,每週五守小齋、聖週五守大齋、主日守聖體齋, 這樣的方式,軍人、病人、十八歲以下和六十歲以上的人都不在約束的範圍內。守齋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呢?
守齋的飲食方式,一般健康的人是可以承受的,同時也有益於身體結構,讓腸道適度地休息,一方面調整生理,但又不是處於飢餓狀態。現代人的飲食只有過量,不致於不足,若是心靈上認識了這樣的飲食計畫,不妨深入腦海,把守齋列入生活規畫,每個禮拜或每個月禁食一次,偶爾放鬆,讓身心休息,必定會覺得神清氣爽。
鍾紀惠(右圖左),營養師; 陳筱惠(右圖右),營養師。
領洗以後,家庭環境很重要。郭芳贄認為,像他這種第一代教友,父母不是教友,很難走上修道路。另外,即使在修道院生活,也未必有修道聖召。小修士的生活有點脫離社會,等到慢慢長大,讀了更多書,就想離開修會。
陸神父指出,天主教會的修道價值正在動盪與重整之中,在英國、法國和美國都有許多神父離開。此外,教友的聖召受到重視,許多教友認為,不一定要做神父,也可以傳教,再加上要跨出當神父的那一步,確實非常困難,有些教友想,與其未來還俗,還是不要跨出去。不過,「若是有天主恩寵,並找到好的神師幫忙分辨」,未來還是會有修道聖召。
陸達誠神父(右圖上),耶穌會士。1935年生於上海。1966年獲馬尼拉亞典耀大學哲學碩士,1976年獲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 士。曾在輔大、政大、東吳等校執教,並負責耕莘青年寫作會會務三十三年。1992年赴輔大開創全國第一所宗教學系。 2006年榮退,現留輔大兼任教職,並繼續在寫作會推動各項藝文活動。 郭芳贄(右圖下),中央通訊社新聞特派員。
台灣「耕莘文教基金會」與「我為人人協會」展開「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計畫」,陸續出版神父傳記,記錄了耶穌會在台灣的歷史和發展,以及耶穌會士的足跡,打頭陣的是「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父」與「天恩主榮一世情」兩本書,分別介紹陸達誠神父與朱恩榮神父一生的步履。
陸神父帶領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寫作會,許多年輕人在文藝生涯中闖出一片天。他從小大量閱讀章回小說,後來自己寫些小文章,但自認「生活太貧乏,除了宗教,講不出什麼純文藝的內容」。走上修道路之後,並沒有特別設定什麼目標,就是主持彌撒、幫忙教友、帶領小避靜、為修女做神師等等。
成立耕莘寫作會的郭芳贄說,在耕莘工作,是一種文化傳教,透過演講、座談、各種活動,改變年輕人的觀念,使他們具有天主教的思想,他們不一定成為教友,可是整個生活改變了。
陸達誠神父(右圖右),耶穌會士。1935年生於上海。1966年獲馬尼拉亞典耀大學哲學碩士,1976年獲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 士。曾在輔大、政大、東吳等校執教,並負責耕莘青年寫作會會務三十三年。1992年赴輔大開創全國第一所宗教學系。 2006年榮退,現留輔大兼任教職,並繼續在寫作會推動各項藝文活動。 郭芳贄(右圖左),中央通訊社新聞特派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