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152集-孟子離婁上第十三~十六章:聖王風範

列印 列印

文王是周武王之父,姓姬名昌,是殷紂時西方諸侯之長。朱注:「文王發政,必先鰥寡孤獨,庶人之老,皆無凍餒,故伯夷、大公來就其養,非求仕也。」以色列傳統一直認達味為聖王。這一傳統不僅因他年少得志,被天主選為以色列王,一生忠於上主。也因他知過認罪,誠心悔改,成為後世信主者的悔改模範。以他的名義傳下的「聖詠集」到今日還是天主教會的「祈禱手冊」,在彌撒和日課經中不斷地誦念。

第151集-孟子離婁上第九~十二章:自暴自棄

列印 列印

有安宅不住,有正路不走,就是自暴自棄,傷害自己,放棄自己。福音書裡有個自暴自棄的悲慘例子,就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猶達斯。關於他,耶穌說過:「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記載的而去,但是出賣人子的那人卻是有禍的!那人若沒有生,為他更好。」這就是孟子對不走正路的人所說的「哀哉!」

第146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:人人都是近人

列印 列印

儒家的愛由近人做起,果然合乎舊約所說的愛近人之道。可是新約在這方面,突破了只有以色列是天主選民的小圈圈,而把整個人類看做近人。這就是耶穌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故事裡所要說的:近人不限於本族本家的人,而是任何有需要的人,墨翟在耶穌前主張兼愛,應該被尊為先知。

第145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七~八章:先去愛

列印 列印

做人要誠懇,且先一步為別人著想。聖經也很重視這種「先走一步」的作風:「我們應該愛,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」;「愛就在於此:不是我們愛了天主,而是他愛了我們,且打發自己的兒子,為我們做贖罪祭」。天主先愛了我們,我們也該先走一步去愛別人:「你在祭壇獻祭物時,若想起有弟兄對你懷恨,就要把祭物留在壇前,先去跟弟兄和好,然後來獻祭物。」

第149集-孟子離婁上第三~六章:做祂喜悅的事

列印 列印

以聖經的觀點來解釋「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」二句話,「永言」懂為「時常想著」是正確的。人有所思,發出為言,未發是想,言不能無想。「配命」的命自然是天命。時常所想的是自己是否配合這個天命。耶穌一輩子所做的就是這個天命,他給猶太人說:「我常作祂(父)所喜悅的事。」

第144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五~六章:團體的重要性

列印 列印

人是社會動物,團體生活中彼此影響,由生至死,無時或缺。好影響使人學好,壞影響使人學壞。孟子以學習他國語言為例,肯定先須有能幹的師傅,還須有好的團體或氣氛,才能事半功倍。這在今天地球村、學外語的大氣候裡不難了解。彼此學習,互相為善,更是如此。聖經的啟示,從梅瑟開始,都是指向團體的。以後先知們逐步教導,每人也該負起個人的責任。到了新約,聖神降臨後,每個信徒都直接由基督的神開道領航,但團體仍有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第148集-孟子離婁上第一~二章:善與法

列印 列印

孟子除尊崇先王之道以外,還強調仁政及法章的重要:「徒善不足以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。」而是善與法應該裡外互補,彼此支援。這也是聖經的一貫精神和傳統,雖然在救恩史裡、從舊約到新約有不同方向的發展。創世紀的聖祖代表第一時期,是天主單方的許諾時期。第二部書出谷紀開始講救恩史。以色列民得到自由後,在西乃山與救他們的上主訂立盟約,十句話是基本大法,然後還有所謂的「盟約法典」,其中有關弱勢人群的對待原則和規章,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現實性,這種約文完全合乎儒家推己及人的精神傳統。以後新約來臨,又把盟約降為次要,而以愛德這刻在心版上的道德法為主。

第143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三~四章:互通有無

列印 列印

這一場師生對話,首先突顯出一名弟子的坦誠。他認為夫子大隊人馬,遊走各國,吃住都由諸侯供給,未免有些過分。孟子的答辯卻把農工道義放平,各從其事,各就其業,不只在物質上,也在精神上互通有無,則大家受益。這為三百多年後,耶穌的南北奔波,宣講天國,是一個預報。

第147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十章:聽命於天主

列印 列印

孟子的結論是:仲子這種作風是無法普及於世的,除非叫人人都變成蚯蚓。舊約聖經裡有一個類似的故事,就是突然出現在北國以色列的厄里亞先知,他也像田仲那樣離群獨居。厄里亞跟田仲不同的是,先知是聽天主的命,要以這種生活方式來教導當時的以色列王阿哈布。

第142集-孟子滕文公下第一~二章:大丈夫三大特色

列印 列印

婦人之道是順,大丈夫則居於仁,立於禮,行於義,終於能達到富貴不能淫,貧窮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的境界,這樣進入了福音的精神世界。聖言原是富有的,卻為我們成了貧窮的。耶穌確實是「富貴不能淫,貧窮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的大丈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