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羅力的牧歌作品,將人聲部相互不同地交錯在一起,改變了曲式的結構與氣氛,將對位法處理得與經文歌很接近,並非常適當地表達出歌詞的意義,具有象徵性與描寫性的藝術。他支持使用半音法,同時主張等音變換的處理,使得牧歌重新回到對位式的複音音樂。同一時期的維爾,特別注重和聲結構,他常用不同的和聲效果描述歌詞的意義,史家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牧歌最基本的作曲家,由於他的努力,牧歌才能更進一步地發展,後期的牧歌特色也是由他引導出來的。他的作品,優雅地表現出田園中大自然的聲音。
巴洛克代表十六到十八世紀中葉的音樂,除了廣泛使用半音法,以及產生節奏風格之外,不和諧音的處理更加自由。這個時期也首次出現一些音樂術語,用以指示音樂的速度和情感的表現。這一時期產生了很多新的聲樂曲式,如歌劇、清唱劇和神劇。樂曲的方式則包括奏鳴曲、組曲和節奏。最主要的對位法曲式賦格式,也是一大特色。自由創新的風氣下產生了許多作曲家。
斯特辣德拉是拿坡里樂派的天才作曲家,他把當時新興的大協奏曲形式,運用到膾炙人口的神劇上,寫出「洗者若翰」「金口若望」及「蘇撒娜」等名作。他將三、四個樂器組成的獨奏集團,或是三、四個人組成的重唱集團,與全體協奏或重唱,搭配對比方式,造成不斷呼應、對談的生動效果,這些手法在後期韓德爾的神劇中,再度全盤出現,而且更加燦爛富麗。
史卡拉第相當多產,清唱劇超過六百首,聲樂方面常用簡短的旋律,活潑感人,他的三段式曲式,流行於整個十八世紀,深深影響到莫札特。朗誦調方面,他以二重唱自由交談的方式處理,並使用樂器伴奏,大膽安排樂器獨奏,才出現了歌劇合奏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