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彌撒當中,最大的挑戰在於,很難集中年輕孩子的注意力,而神父從頭唱到尾,會很辛苦,採用一呼一應的方式,一方面可以讓神父休息一下,一方面教友有機會回應,增加了共融的氣氛和感受,趙毅民認為這是種雙贏的結果。
在錄製「成聖體聖血經」的過程中,很多團員和教友被歌曲感動,甚至流下眼淚。這不僅僅是因為音樂中充滿了愛情、浪漫和神聖,而是音樂真的有種力量,把人直接帶到最後晚餐的場景裡,直接跟主耶穌在彌撒中相遇。音樂家的高明處即在於用天份把愛譜寫出來。
本集播放「光明禮讚」CD:
「感恩經」第四式中的「呼求聖神」、「成聖體聖血經」、「信德的奧蹟」、「奉獻與轉求」、「聖三頌」。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65集~第67集、「高唱新歌」第76集~第78集。
張毅民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「光明禮讚」CD製作人。
天主教會是普世大公教會,有太多美麗的音樂,一般教友未必知道,在未知甚至是無知的狀況下,就以為天主教「只有老的好東西,沒有新的好東西」,張毅民覺得可惜,對天主教會也不公平。
如果天主教友宣稱,天主真實而親自臨在我們當中,尤其在彌撒聖祭當中,而天主又是真善美聖的泉源,為什麼一個多小時的彌撒卻令教友窒息?這個問題,許多人提出不同的解答,投身音樂事工服務的張毅民自問:「在音樂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好讓天主的真善美聖可以顯現出來,可以被天主的子民領略到。」
本集播放「光明禮讚」CD:
「阿肋路亞」,福音前的歡呼,大膽使用各種現代交響樂團的樂器,一起歡讚上主。
「感恩經」第四式中的「頌謝辭」及「聖頌」。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65集~第67集、第76~第78集。
張毅民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「光明禮讚」CD製作人。
張毅民從小學音樂,幼稚園起拉小提琴,中學後學電子琴和吉他,後來學大提琴,到美波士頓唸神學時,把原本自娛用的大提琴搬到教堂,參與禮儀服務。回首來時路,他明白天主是如何「準備」一個人,在人還曚懵無知時,就讓他接觸未來要負給他的工作。
他製作禮儀音樂,各種樂器兼容並用,他認為,在教會中服務是祝福亦是考驗,永遠有做不完的事,永遠需要學習更多、更新的事,在其中,他看到很多的祝福和很深的恩寵。
本集播放「光明禮讚」CD:
「光榮頌」,又稱「天使之歌」,是美國當代作曲家為年輕人牧靈所創作,用了爵士鼓和鋼琴,快節奏的曲風,令人很深刻感受到歡讚的氣氛和一呼一應的共融味道。
「阿肋路亞」,在美國望彌撒經常唱的一首歌。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65集~第67集、第76~第78集。
張毅民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「光明禮讚」CD製作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