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33集-演講:填寫「預立」表格

列印 列印

在健康的時候,先寫下自己對處理疾病的意願和臨終時接受急救的意願,未來一旦病倒了,家屬和醫生便可按照當事人的想法,決定醫病的方法。同樣的,在活著的時候,可以用開放的態度,先寫好遺囑。

王憶敏,台灣康泰醫療基金會心理師。

第32集-演講:打掉高牆,看見滿天彩霞

列印 列印

知識就是力量,擁有正確的人生觀,讀書不為求功名利祿,你的知識愈充實,就愈能服務他人。但是,如果覺得自己讀書已太遲,實在沒什麼大學問,甚至沒什麼錢,沒什麼體力,依舊能夠付出,活出生命的光采。換句話說,每個人都能有所貢獻。
德蕾莎修女曾說:「不論如何,總是要…」醫院裡,病人的背部長滿褥瘡,蓄滿了膿,護理人員仍然用手去清理;十幾天不曾排泄的病人,護理人員也用手去幫忙摳出糞便。日常生活中,遇到不可愛的人,總還是要愛他們,因為基督在他們內。

黃冠球醫師,輔仁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、板橋黃內科小兒科診所院長、台東聖母醫院安寧療護醫師。

第27集-演講:接受下一盤爛棋

列印 列印

李秋涼1984年開第一次刀,之後是漫長的治療,天主俯聽了她,她學會接受、放鬆、願意,明白生病是天主的恩典,病苦變成經歷而不是遭受。一路走來,她用愛心工作,用丹田呼吸和祈禱,隨時準備接受下一盤爛棋。
林家瑞在人生的顛峰罹患重病,他接受神父的建議 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真的把自己的不幸、不滿都放在一邊。回首過去的五十年,他追求的是現世的成功,但現世馬上就將終結,來世怎麼辦 ?有了信仰,他領悟到:「今生我是有限的,來世將是永恆的。今世的結束是來世的開始。」

李秋涼,生機飲食餐點調配及推廣者,台灣「愛德文教基金會」與「望德園」創辦人。一九四四年生於台南縣,潛心研究有機蔬菜的栽培,並且百分之百採用生機飲食。著有「生機換生機」、「李秋涼養生菜餚」等書。 林家瑞。

第31集-演講:人如何生活,就如何死亡

列印 列印

有一位病人,三番兩次趁醫護人員不在時,想跳樓自殺,他心靈的痛苦遠遠勝過病體折磨。原來,年輕時,他沒有盡到為人夫以及為人父的責任,不照顧家庭,在外頭找別的女人同居。老來生病了,同居的女人棄他不管,妻兒不原諒他,沒有親人到醫院探望或陪伴。
社會關懷可以評估一個人在靈性上是否健康,心理愈健康的人,社會關懷意識愈強。中國人常講「急公好義」,即等同於社會關懷。我們不要只是陷在自己的煩惱中,走出圈限,看看社會上有些什麼我們可以盡力的,有些什麼人最需要我們幫忙的,把疼惜別人的心,擴散出來,讓我們的生命發光發熱。

黃冠球醫師,輔仁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、板橋黃內科小兒科診所院長、台東聖母醫院安寧療護醫師。

第26集-座談會:福傳與祈禱需要等待

列印 列印

許多教友很想快速地向親友傳播福音,不知該如何去做。李哲修神父認為,信仰應該是在時間和空間中慢慢培養出來,過程中不能太急,要讓親友先認清信仰的美好面及挑戰面,重點不是要向他們講什麼,而是在生活中以行為做見證,多關懷他們,有朝一日,機會來臨,自然就柳暗花明了。信仰總有新的幅度開展,適合慢慢去發現。聖經上說:「播種是一個人,澆灌是另一個人,開花結果是聖神德能的表現。」不要對別人要求太多,耐心等待。

李哲修神父,耶穌會士,現任台北「耶穌聖心堂」副本堂。

第30集-演講:明白並尊重重症患者的意願

列印 列印

人到重病末期,身體變得虛弱,沒有食欲,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狀況。要插鼻胃管嗎?即使管子讓患者不適,家屬大都堅持,或許只延績了一兩個月的生命,對家屬也是有意義的。現代社會,子女與父母的溝通減少,許多家屬在決定如何治療重症父母的病情時,沒有資料可做為思考基礎,就只有用自己的想法,想當然爾地急救到底,完全沒有以病患的最佳利益為考量基礎。

江維鏞,台灣耕莘醫院醫師。

第25集-演講:生活要由信仰主導

列印 列印

有一個家庭,臨睡前大家聚在一起,媽媽問:「有沒有人要說對不起?」女兒說:「爸爸對不起,今天我讓你生氣。」接著全家彼此擁抱、降福。多少家庭在晚上睡覺前,全家人能在一起?培養家庭關係,其實不要很多時間,吃完晚飯後彼此談談今天的感受,就很足夠了。不要天天擠在電視機前,形體雖然愈來愈近,心靈卻愈來愈遠。
李哲修神父在演講中強調,信仰即生活,生活即信仰,信仰是動態的,不是領完洗之後就沒事了。信仰生活包含兩個層次,在理性面,信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若是沒有理性基礎,信仰很容易就丟掉了。許多教友一年只在聖誕節望一台彌撒,辦一次告解,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天主教信仰。在感性面,要有宗教經驗,讓天人、婚姻、人際、親子關係,由信仰主導。

李哲修神父,耶穌會士,現任台北「耶穌聖心堂」副本堂。

第29集-演講:讓癌症病人「生」活著

列印 列印

生命和生活是不對等的,人有時是為了生命而生活,有時是為了生活而維持生命。癌症病人的病情已經非常明確,生命的部分就不必多去思考了,而是要設法讓剩下來的生活穩定、舒適、不受苦。這固然需要用到一般的醫療知識,但更需要調整模式和方法,把一個可能坎坷的過程,變得盡量平順。家屬與醫療人員能做的,就是陪伴與支持。

江維鏞,台灣耕莘醫院醫師。

第24集-談話:安寧緩和療護

列印 列印

醫學發達以後,許多末期病患,採用了「英雄式」的醫療措施,有管就插、有洞就開、有肉就割、有機器就上、有藥就給,醫療上的十八般武器,堆在同一個病患身上,若是命救得回來,病治得好,這一切痛苦還算值得;若是命救不回來,還要帶著滿身管子和傷口離開人世,病患受盡苦難,家屬無盡悔恨。
趙可式博士參加梵蒂岡聖座醫療委員會第十九屆國際會議,在當地接受電台訪問。她談到安寧療護的源起和發展,探討重症末期病患如何善終?如何身心靈都平安地走完人生旅途?

趙可式博士,台大護理系畢業,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腫瘤護理碩士,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臨終照顧博士,目前任教於台灣台南大學醫學院。著有「曇花一現,美善永存-癌未患者的心路旅程」、「一個護士的碎記」。

第28集-演講:信仰醫療事奉

列印 列印

人死留名,虎死留皮。留名真的是基督徒所追求的嗎?未必,只要天主紀念我們,只要我們的價值與信仰一致即可。醫療事奉是從聖經撒瑪黎雅人的故事源起,中古時代,修道院最早開始做醫療工作,之後教堂設立醫院,照顧貧病的人,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,教會更前往世界各地蓋建醫院。
醫療是種服務,關懷是憐憫的行動,與哀痛的人同憂,與哀哭的人同哭。現代醫護人員自以為是專家,開始自傲起來,只知道如何去治療,忘記了去關懷。

黃勝雄,腦神經專家,前花蓮「門諾醫院」院長。

第23集-演講:愛滋生命的維護

列印 列印

台灣狄剛主教看到,時代的窮人是愛滋病患。置身於這個時代,你有正確的愛滋常識嗎?這次演講,幫你釐清觀念。
感染愛滋病一年就會死亡嗎?
口交會不會感染愛滋病毒?
愛滋病感染者外表看得出來嗎?
空窗期會不會傳染?
潛伏期會不會傳染?
愛滋媽媽一定會生愛滋寶寶嗎?
與愛滋病患一起用餐,會染病嗎?
與愛滋病患共用浴室和游泳池會不會感染?
蚊子會不會攜帶病毒?
世界愛滋日是幾月幾日?

★延伸聆聽:「另一個選擇」第28集;「天使在人間」第25集。

謝菊英修女,仁愛會修女,天主教露德之家主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