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45集-博愛基金會:注重管理和行銷

列印 列印

「博愛」以蜂巢募款策略,建立所有的愛德專案,把真正的需求,傳達給扶輪社或企業家,募得的每一分錢是怎麼用的,最後都列出來,告訴企業家。「博愛」的福傳觀點和一般慈善機構不太一樣,但起點都是一樣的,五、六十年前外國神父到台灣,是往最偏遠的地方去,今天已經結出果實,偏遠地區的教友特別多,福傳最重要的是到最貧苦的地方和最痛苦的心靈,耶穌就是這樣講的。

歐執行長說,台中教區上一任主教王愈榮神父曾經給他許多教導,王主教常對歐執行者說:「只要往前走,不要顧慮什麼,上主就在幫助你。」

歐晉仁,台灣天主教「博愛基金會」執行長。

第44集-德蘭兒童中心:優勢輔導

列印 列印

之前,「德蘭」採大團體制,一個團體最多有二十幾個孩子,由一個老師帶領,非常辛苦,後來改成「小家庭制」,類似公寓房子,設有客廳、臥房、書房、廚房、衛浴間等。在小家庭裡,較能夠全方面照顧得到,小孩也容易體驗到自己被愛、被關心、被照顧,同時又可訓練他們的獨立精神,讓他們參與打掃和其他家事,週日的中午和晚上,孩子和老師一起做午晚餐。

在「德蘭」服務二十五年,趙修女遇到許多困難,她有個想法,教會事業是天主的事業,「天主無所不能,就交託給祂吧,祂會照料的」,但是,在人為的部分,修女會反省自己,加強溝通,以解決困難或者調整到可以處理的程度。

趙貞美修女(右圖左),台灣新竹教區天主教「德蘭兒童中心」院長; 陳富珍(右圖右),「德蘭兒童中心」教保助理老師。

第52集-少年城:用宗教的力量去轉化(完結篇)

列印 列印

愛的教育與紀律的教育不同。紀律的教育要求孩子跟著規定行事,愛的教育則是以母親的方式在照顧孩子,慈幼會的原則是,不可以罵、不可以打孩子,要尊重他們,隨時發覺他們的需求,這些孩子的人格慢慢成長,最後成為成熟、熱心的國民和基督徒。

王神父說,愛的教育、家庭精神和預防教育法的基礎就是宗教教育,慈幼會強調的宗教教育重點是「恭敬耶穌聖體」和「全心恭敬聖母」,教導孩子稱聖母為天上的媽媽,這些孩子缺乏母愛,用宗教的力量可以在他們內心生起轉化。

王純仁神父,慈幼會士,台灣屏東潮州「少年城」主任 。

第43集-少女城:天主補足了

列印 列印

女孩子們幾乎都是帶著受傷的身心來到「少女城」,輔導起來,每一個都需要特別照顧,而且需要特別多的愛心和耐心,以及許多社工幫忙,或者需要求助於心理醫生。除了一般的照顧之外,工作人員還會帶著女孩子們到聖堂去,有時也講點道理,告訴她們:「目前家裡的媽媽不能照顧你,可是我們每個人在天上都有一個聖母媽媽。」在她們的心中建立起聖母的形象,能產生極佳的安撫作用。

台灣南部的老百姓都很熱情,慷慨捐助,「少女城」幾乎不缺物資,缺的是教育、心理輔導,但是,工作人員擁有信仰,耶穌說:「你們為我們最小兄弟所做的,就是我為所做的。」蘇修女說,這是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的使命,她和其他工作人員每天祈禱,藉著祈禱,希望天主賜予智慧和力量,當然他們也為院中的孩子和她們的家人祈禱,希望天主開啟孩子們的心,能聽得進去教導。在孩子不穩定時,祈禱能幫她們沈靜下來,工作人員做不到的,天主補足了。

蘇嬰珠修女,道明傳教修女會修女,台灣屏東天主教「少女城」前任院長,現任台北「靜修女中」校長。

第38集-三玉啟能中心:人人都可栽培

列印 列印

位於台北市的天母地區,「三玉」附近有百貨公司、棒球場,服務使用者運用這些資源,都很方便。社區居民起初不了解,不大能接納,一段時間之後,看見服務使用者沒有他們想像的可怕,就慢慢地改變態度,甚至捐贈物資或到「三玉」做志工。

陳主任和其他同仁都相信,這些重度障礙的服務使用者,都是很獨特的,會用接納的、尊重的態度與他們互動。她說:「我們相信,在天主的愛中,互相扶持,進入彼此生命中,共同成長,人人都是可以栽培的。」

陳幸君,台灣台北市「三玉啟能中心」主任。

第42集-福安老人療養所:祈禱是基本的力量

列印 列印

「福安」以充分的人力,提供老人更精致的照顧。以飲食調配為例,就有四、五種餐點可供選擇,盡量滿足老人不同的需要。整個療養所環境溫馨、衛生,住起來很舒服。

二零零三年非典(SARS)流行期間,療養所一位老人疑似感染,整個機構被隔離。有一天晚上,開會到一點多,朱修女到主保加大利納態像前祈禱,她說:「我什麼都沒有,只有把我自己的生命放上,我們的工作人員或老人不能出意外…」後來很奇妙,過了四天,危機解除了。

朱台芳修女,「中華道明修女會」修女,台灣雲林天主教「福安老人療養所 」主任。

第37集-天主教福利會:生命多元服務

列印 列印

一九四零年代,一位美國神父在台灣成立「福利會」,是屬於救濟性質的機構,到了一九七零年代,社會變遷,神父看到未婚懷孕的議題,天主教信仰很重視生命,當時性教育不夠,於是「福利會」開始服務未婚懷孕的婦女和她們的嬰兒,接下來又延伸出「收出養」服務。一九八零年代,上門來求援的有年齡更大的孩子,「福利會」便成立中途之家。

楊瑞玲,台灣「天主教福利會」總督導。

第41集-耕莘醫院:生命的陪伴

列印 列印

「耕莘」本著愛主愛人、尊重生命的宗旨,效法主耶穌基督,服務人群。社服室接觸的個案,大多是多次住院,工作人員協助他們、了解他們,給予他們生命的陪伴。

黃主任說,面對病患,工作人員期許自己能用耶穌的眼睛去看他們,用耶穌的手去觸摸他們,用耶穌的心去感受他們的病痛,用耶穌的腳把服務輸送到他們身邊。

黃佩菁,台灣天主教「耕莘醫院」社服室主任。

第36集-華光智能發展中心(二):天主保證

列印 列印

智能障礙的院生必須教與養並重,沒有辦法自立更生的,要養他,有辦法的,那怕他只有一點點能力,也要教他。院生讀書讀不來,但可以工作,因此「華光」設立了農場、庇護工場等訓練場所,養成他們的工作態度。有的院生最後可以踏入職場,到社會上工作,其次的則可以在「望德園」、農場、跳蚤市場等「華光」的庇護性機構工作。

「華光」訓練孩子種菜,帶著這麼多的孩子,前面好像沒有路可走,吳主任說:「可是天主給我們試煉,也給我們祝福,突然間很多人需要我們種的菜。」於是配合生機飲食的概念,開設有機商店,又多了一個場所,訓練院生交易、買賣、整理貨物等能力。即使他們的菜未經有機認證,常常有人跟吳主任開玩笑說:「你們是天主保證。」

吳富美,台灣新竹「華光智能發展中心」主任。

第40集-聖十字架療養院:讓我看山

列印 列印

時代的需要是天主的聖意,「聖十字架」起先是醫院,後來發現台東的醫院增加了,但很多病人出院回家後,自己無力照顧,便改變性質為療養院。老人很容易想家,想家的時候,他們說:「讓我看山。」工作人員就推著輪椅,讓老人看山。

裴修女說,她遇見過很多恩人,有時是隔壁的鄰居,有些是台灣其他地方的人,慷慨幫忙。療養院不主動向外募款,因為他們不是為了錢,而是為了服務而工作,錢夠用就夠了。

裴彩雲修女,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修女,台灣台東關山「聖十字架療養院」護理長,二零零七年獲頒醫療奉獻獎。

第35集-華光智能發展中心(一):終身教養

列印 列印

對天主有信德,對社會有信心,對智障有興趣,是「華光」的三大信念,創辦人葉由根神父二十多年來秉持「天主是愛」的精神,相信智能有障礙的人依舊是天主的子民,與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,應當受到尊重。

牧靈是重要的項目之一,工作人員經常帶著院民唱聖歌、主日參與彌撒 ,還會簡單地講述天主的道理,吳主任說,整個「華光」充滿天主的愛和信仰的氣息。

吳富美,台灣新竹「華光智能發展中心」主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