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15集-漁夫

列印 列印

耶穌請跟隨祂的捕魚高手肩負起一項使命,那就是要成為「漁人的漁夫。」這個使命指的是傳福音的工作。耶穌吩咐西滿和他的同伴說:「划到深處去,撒你們的網捕魚吧。」反映到他們的福傳使命上,就是要深入人間,宣講天國,使眾人歸向天主。這項「漁人」的工作雖然辛苦,但極富挑戰性,且其內在的價值與意義,可謂與教會的存在目的息息相關。可惜當今許多天主教信徒並未瞭解與接受這個使命,只滿足於照顧魚缸內的幾隻小魚,甚至教會領袖也滿足於當「水族館的館長」,忘記他們真的身分是「漁夫」,是要到大海去捕捉一百五十三條大魚,也就是應該皈化各種各樣的人。

第14集-木匠

列印 列印

耶穌以身作則,以身教啟示我們說﹕「跟我學吧!」學什麼?學面對與接受日常生活的平凡,學接受與克服困難與挑戰的勇氣,學辛苦奮鬥與突破環境侷限的毅力,學在困苦中依恃天主的信心,學在自己受苦受難時仍舊能夠體恤他人的良善愛心,學接受生活現實的謙卑。
 

第9集-葡萄園與葡萄樹

列印 列印

比喻中被剪的枝條代表未能在生活態度與行為上顯揚出基督,甚至相反基督精神的基督信徒。他們不但沒能為基督做見證,反而成為外教人皈依基督的絆腳石。為此,他們應該好好修剪自己,去除不良的習慣與作為,認真充實自己的信仰生活,以便結出好的果實。基督信徒結好果實的秘訣就在於同基督親密結合。而實際的行動就在於整頓生活、安排祈禱、保持寧靜。 

第26集-蛇

列印 列印

耶穌談論傳福音時,即使「用手拿毒蛇,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,也決不受害」,說明門徒們有來自上主的權柄與能力。祂的意思不是要門徒自以為是地去玩弄毒蛇,而是要強調上主的力量必要伴隨那些信靠祂、做祂的事業的人。

第8集-耕作與收穫

列印 列印

福音曾記載耶穌和門徒走在麥田間的一條小路時,因為饑餓而掐取麥穗來吃。所掐取的是剛剛硬化的「乳期」麥子,頗為爽口,可以食用。根據祖先傳下的習俗,路人有需要時,可以自由食用,條件是不許外帶。申命紀說:「幾時你進入你鄰人的麥田,可以伸手摘麥穗,但不可以在你鄰人的麥田動鎌刀。」這個規定是猶太人對遊客所表達的關懷與照顧。

第12集-牧人

列印 列印

離隊的羊兒非常無助,因為牠們沒有方向感。除非有人或牧犬帶領,否則很容易失散。聖詠以「迷途羔羊」來形容失落的人: 「我像迷路的亡羊,請尋回你的僕人」。依撒意亞書也這樣形容人們在生命旅程中散失的情況:「我們都像羊一樣地迷了路,各走各自的路。」這個時候,最需要一位不會放棄亡羊的好牧人,他將費心費力把我們找回來。

第7集-無花果樹

列印 列印

馬爾谷福音有一段耶穌講論無花果樹的故事,瑪竇福音談起這個故事時,卻說成耶穌詛咒無花果樹,以致於果樹立刻枯乾了。瑪竇用事件的不可思議來談論信德的問題,提出如果人們有信德、不疑惑,不但能夠對無花果樹做出這樣的事情,即使叫一座山起來,投到海裡,也必要實現。瑪竇強調人只要有信德,就能夠克服生活中如山一樣龐大的困苦與磨難。 

第11集-山羊和綿羊

列印 列印

同一個牧人雖然可以兼顧山羊和綿羊,但有時候需要把牠們分開,因為牠們不常「和平相處」。牧人分開牠們的方法很簡單,他只要用短棒輕擊綿羊的頭右側,羊就會走向右邊;用短棒輕擊山羊的頭左側,羊就會走向左邊。這就是耶穌描述最後審判時所用的影像。

第6集-橄欖

列印 列印

使用打落的方式,果子不會全部掉落,總有一些殘留在樹上,於是先人立法時就順手推舟地規定:人們應把殘留的果子讓給窮人。申命紀廿四章二十節這樣說:「當你打橄欖樹時,不要再回去打樹枝上所剩下的,應留給外方人、孤兒和寡婦。」這種安排,充分地顯示立法者對窮人的關懷。

第10集-駱駝

列印 列印

今日教會中,有一些教友仍相信天地間有許多不同的神存在,想像這些神就像是天庭中的大小官員或各級首長,他們地位有高低、能力有大小,其中以天主地位最高、能力最大。他們不能確定這位至高無上的天主到底是否關心世事?因此只好到處打聽其他神祗的表現,相互比較,看看誰更會顯靈,就去朝拜、祈求。  

第5集-內衣與外套

列印 列印

梅瑟法律有一項對外衣的嚴格規定:「若是你拿了人的外氅作抵押,日落以前應當歸還他,因為這是他唯一的鋪蓋,是他蓋身的外氅;如果沒有它,他怎樣睡覺呢?」這項規定是對窮人的一種保障,因為日落以後氣溫降低,窮人在寒冷的夜晚若沒有外衣當棉被用,就很可能會凍死,把外衣還他就等於救人一命。這種配合仁愛的正義是基督信徒應有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