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59集-「我的名字叫耶穌」(一):生命的美好

列印 列印

縱使撒旦一直強調,生命是苦難,耶穌談的卻都是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甜蜜,不論是親人之間、朋友之間、夫妻之間,甚至是人和自然之間,耶穌描述了許多美好,作者寫這本書,其實是想講,生命是個禮物,生命是美好的。

彭之琬,啟示出版社總編輯。

第58集-「讚美的力量」(三):感恩心

列印 列印

讚美天主的方式有很多,最簡單的方法是,在心底不斷說:「上主,感謝讚美你。」不論有無信仰的人,都應培養感恩的心。選讀書中一些有益的句子,記住了,用在生活裡,慢慢去體驗。

譚璧輝,台灣輔仁大學「全人教育中心」通識科老師。

第53集-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」(一):面對死亡

列印 列印

人都恐懼死亡,耶穌死時,門徒四散,就是因為怕死。耶穌來是帶來平安,平安就是福,是天主給的恩典,有了這恩典,我們不擔心死亡。信仰給我們超然面對死亡的態度,這本書則是告訴我們面對死亡時,可以有什麼態度。

陳宗樑,台灣天主教聖心女中退休校長,本站「主日聖道」「喜樂人家」節目主持人。

第57集-「讚美的力量」(二):喜悅在內心深處

列印 列印

真正的喜樂不來自外在,我們常說:「你讓我很快樂。」進一步想,這句話很有問題,我們快不快樂不是取決於一個人,而是在於我們自己快不快樂。天氣很熱,吹著冷氣,覺得快樂,停電了,沒有冷氣,就覺得不快樂,那麼,快樂只是感覺上的舒服,不是內心真正的喜悅,這得有深刻的信仰。

譚璧輝,台灣輔仁大學「全人教育中心」通識科老師。

第52集-「神子」(二):自我救贖

列印 列印

這本書是作者在深刻而豐富的生命歷練之後,回歸信仰的嘔心瀝血之作。她從一個絕望的世界,進入一個有希望的世界;從二十幾歲,到現在六十幾歲,她的作品本身是有生命的,因為她的整個生命貫注其中。她把這本書獻給耶穌,完全不考慮其他,她也願把這本書獻給普世基督徒,這是她信仰回歸的見證,也是她的自我救贖。

第56集-「讚美的力量」(一):回到信仰裡

列印 列印

在困境、考驗甚至罪惡的狀況裡,我們還是要祈禱,而且要帶著感恩、讚美的心去祈禱。當然,第一時間,情緒上的反應是有的,作者並不是要我們馬上擦乾眼淚,感謝讚美天主,我們當然可以悲傷、發脾氣、抱怨天主,這些都是正常反應,但是當這些情緒都過去以後,我們還是必須回到信仰裡,把一切交到天主手裡。

譚璧輝,台灣輔仁大學「全人教育中心」通識科老師。

第51集-「神子」(一):天主給的禮物

列印 列印

六十一歲那年,作者的丈夫罹患腦瘤,四個月後過世,她說:「寫這本書,反而成了悲劇來臨前的禮物。」書寫陪伴她度過喪夫之痛,從丈夫即將過世的那一年寫起,她整整寫了三年。這是聖神在推動,天主在安排。

彭之琬,啟示出版社總編輯。

第55集-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」(三):隨時準備接受召喚

列印 列印

我們出生時,眾人笑一人哭;死亡時,眾人哭一人笑,亡者之所以能含笑以終,是接受了眾人的關懷,死得安心,多一個人陪伴,靈魂多一點慰藉。一生一死見真情,生時之喜,或許不覺得,死時之憂 關懷可以分擔,愈感傷時愈需陪伴。

陳宗樑,台灣天主教聖心女中退休校長,本站「主日聖道」「喜樂人家」節目主持人。

第50集-「遇見牟敦」(二):真正的安靜

列印 列印

進入了隱修院,牟敦才發現,裡面的生活很忙,不可能安靜下來祈禱,他得參與農事,加上他多才多藝,長上還要他寫作,紀錄下自己的靈修生活。他明白,真正的安靜不是來自一個人什麼都不做,而是在做什麼事時都能安靜地與天主獨處。

羅曉芬,台灣輔仁大學神學院畢業。

第54集-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」(二):永不被遺忘

列印 列印

死亡不是結束,關係永遠在。死後不怕被遺忘,愛讓人長活在人間,施比受有福,愛得多,被懷念的也多。人死後,被懷念的多,就有如延長線,像耶穌一樣,死亡這麼久了,大家還是紀念他。

陳宗樑,台灣天主教聖心女中退休校長,本站「主日聖道」「喜樂人家」節目主持人。

第49集-「遇見牟敦」(一):只要願意即可

列印 列印

雖然牟敦想當神父,卻被先前的生活所阻礙,他覺得天主不會選他這樣的人當神父。他掙扎了好一陣子,直到遇見一位好朋友,那位朋友鼓勵他,若想成為聖人,只要有意願就行了。他告訴牟敦:「只要你同意讓天主來主導,天主就會按照祂造你時的初衷來塑造你,不是嗎?你只要有這意願就成了。」

羅曉芬,台灣輔仁大學神學院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