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Top
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

第79集-專訪懷仁樂團(一):信仰拉了他一把

列印 列印

聯考不理想,未達到要求,惟仁很沮喪,媽媽鼓勵他,人都有彷徨的時候,記得要多祈禱。媽媽帶著他一起祈禱,他的心理變得比較安定,決定要重回教堂,於是他開始固定地參與彌撒。
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54集~第56集。

懷仁樂團。成員包括:廉斯,貝斯手兼吉他手;潘儀,鋼琴手;堯堯,鼓手;逸凡,吉他手;惟仁,吉他手。創作有:「飛向遠方」、「達義的星空」、「天父的光和鹽」、「無遠弗屆」、「美麗的燭光」、「年輕的我們」、「這裡那裡」。 右圖為惟仁。

第78集-專訪張毅民(三):攪和的能力

列印 列印

張毅民自認沒有什麼創作恩寵,卻有「把東西攪和在一起」的能力,回顧過去,他到不同的地方學了不同的樂器,卻從來沒有把學樂器當做主要的工作,到了大學他沒有唸音樂系,出國深造時才開始參與教會音樂服務。以這樣綜合的背景和訓練,他曾問:「天主到底要我做什麼?」回到台灣後他發現,這些訓練可幫到了大忙。

張毅民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音樂製作人,任職於台灣中時電子報,製作有「光明禮讚」、「在生命樹之下」、「主的將臨與聖誕」CD。

第73集-專訪周學達(二):受到西洋音樂洗禮

列印 列印

周學達的音樂風格不太東方,他承認,這二、三十年來,他都在copy西洋歌曲,盡量抓取神髓,因此一首歌簡簡單單十幾、二十小時,都要花掉他好幾天去揣摩,經過如此長的時間揣摩幾百首經典和各名家的詮釋,綜合起來,對他影響非常大。剛開始,他不知道自己寫出來、彈出來的作品是什麼味道,結果真的發現受到西洋歌曲的洗禮。

周學達,吉他手,出版有個人音樂專集「歐洲尋旅」。

第77集-專訪張毅民(二):注意服務細節

列印 列印

張毅民認為,在彌撒的禮儀音樂當中,伴奏很重要,彌撒前的教唱很重要,聖詠團、領唱員和譜都很重要。從事禮儀服務的人,歌曲不要改來改去,特別是像「天主經」等每次彌撒必用的曲子,不要一個月換一個調子,當然也不能一個調子唱四十年,一方面新的血要灌注到禮儀生活之中,一方面也要顧慮到牧靈考量,教友無法每週都唱新歌。

★延伸聆聽:「高唱新歌」第44集~第47集、「豆芽擂台」第65集~第67集。

張毅民(右圖中)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音樂製作人,任職於台灣中時電子報,製作有「光明禮讚」、「在生命樹之下」、「主的將臨與聖誕」CD。

第72集-專訪周學達(一):用音樂紀憶歐洲之旅

列印 列印

二零零五年,周學達的音樂工作陷入低潮,恰巧有法國朋友邀他出遊,帶他去了一些地方。以往在影片或電影裡,觀賞過歐洲唯美的畫面,周學達親身到了當地,觸目所見的,既真實又震撼,回家之後,覺得應該寫些什麼,做為回憶,突然靈感泉湧,花了大半年時間,陸續寫下十多首曲子,於是一張全是歐洲感覺的音樂專集面世了。

周學達,吉他手,出版有個人音樂專集「歐洲尋旅」。

第76集-專訪張毅民(一):在生命樹之下

列印 列印

「在生命樹之下」與「光明禮讚」最大的不同是,在彌撒的部分,設法呈現更完整的彌撒風貌,除了原創者的作品之外,張毅民又加入了「聖祭禮儀致候辭」等樂曲以及彌撒中原有的其他元素。



★延伸聆聽:「高唱新歌」第44集~第47集、「豆芽擂台」第65集~第67集。

張毅民,台灣台北教區新莊聖保祿天主堂教友,音樂製作人,任職於台灣中時電子報,製作有「光明禮讚」、「在生命樹之下」、「主的將臨與聖誕」CD。

第71集-專訪張歆可(二):遠近都是你

列印 列印

對於身邊的朋友或家人,在心底裡,大家都希望能拉近距離,但是心裡的感覺有時近有時遠,有時還因為小小的摩擦而疏遠。歆可把這樣的想法譜成「遠遠近近」,這首歌一開始收錄在CD裡,後來他拿給一群年輕朋友唱,第一次聽到他們的現場表現方式,他非常感動。

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18集。

張歆可,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運輸科學研究所,創作有:「我的孩子」、「呼喊」、「天使的異想曲」、"Mr.Smile"、「遠遠近近」。

第75集-專訪吳珈承(二):心內真歡喜

列印 列印

耶穌很奇妙,珈承平日住在台灣北部,有一次出差,回到故鄉田中,到家後十分鐘,接獲爸爸中風的消息,在醫院裡,爸爸好像想講話,講不出來,當場家人按排爸爸領了洗。珈承說,他想起稅吏匝凱的故事,不論人是從小信仰或者長大皈依,甚至在臨終前才接受耶穌,天主的愛都是一樣的。

吳珈承(右圖左),創作有「耶穌」、「新新主耶穌」、「我永遠愛你」、「有一個少年家」、「二十六歲的你」、"You and Me"、「耶穌在我內心真歡喜」,創立「Say Now」樂團。 遠真(右圖右),「Say Now」樂團 keyboard手。

第70集-專訪張歆可(一):呼喊親情

列印 列印

當我們小的時候,父母親的關心和關愛是不間斷的,我們因此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長大以後,我們出外唸書、工作,離家遠了,跟父母親相處的時間短了。等到我們成家立業或功成名就,想要回家照顧父母親時,他們可能老邁了或者離開了。歆可寫下「呼喊」這首歌,雖然自認微不足道,他卻是真誠地用來表達感激之情。


★延伸聆聽:「豆芽擂台」第18集。

張歆可,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運輸科學研究所,創作有:「我的孩子」、「呼喊」、「天使的異想曲」。

第74集-專訪吳珈承(一):陽光少年郎

列印 列印

台中教區舉辦中學生幹部訓練營,雖然會寫歌的人很多,珈承說:「我比較厚臉皮,凡是有機會,都會先舉手。寫出來的歌,好不好聽,才會得到別人批評、指教。」他爭取到創作營歌的任務,想要在創作中給青年們一些活力。

吳珈承(右圖),創作有「耶穌」、「新新主耶穌」、「我永遠愛你」,創立「Say Now」樂團。 遠真,「Say Now」樂團keyboard手。

第69集-專訪潘思潔(二):為愛犧牲

列印 列印

思潔到烏干達去,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在付出愛與力量。我們知道世界上有戰爭和貧窮,但我們並沒有去做什麼,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力量不夠,然而那些年輕人他們就是去做,那是一股天主給的力量。思潔認為,年輕人去付出很容易,年輕人擁有熱情和活力,只要開始去做,就能很快速地感染身邊的人。天主讓可憐的人存在這個世界,就是要激起我們的憐憫,學習祂對我們的愛。
內文:

潘思潔,台灣文藻外語學院學生,高雄加大利納堂教友,創作有:「麵包超人」、"Be an angel"、「綠野仙蹤」、「他一直在愛我」、「牽動著愛的心」、「為愛犧牲」。